唐萧颖士至日圜丘祀昊天上帝赋
至日1圜丘2祀昊天上帝3赋(以题为韵)萧颖士(唐)政教4之始,莫重乎郊祀5;郊祀之先,莫尊乎昊天。是以前王垂之于典训6,后帝奉之以周旋7。以事大矣,其仪盛焉。日之至也,所以明气之至;丘之园也,亦以象天之圜。于是致斋8于宫,合乐于律。群有司9肃肃10在儆戒11,百执事12乾乾13而庄栗14。牲用骍犊15以贵诚,酌用元酒16以明质17。岂但爱人而尊祖?盖欲报天而主日18。天子乃乘玉辂19,驾苍虬20。搢方珽21,服大裘22。率九仪23之卿士,从五等24之诸侯。旌旗露卷,冠盖25云浮。展国容26于御路27,行大礼28乎郊丘29。百役30既备,司仪31辨位。剑佩纷纭以陆离32,钟鼓铿訇33而沸渭34。君明其义,臣敬其事。执鸾刀以启毛35,奠苍璧36以为贽37。爵一献38而上下胥悦39,乐六成40而神祇41香至。后乃取血膋42,陈玉币43。寘于积薪之上,燔于泰坛之际44。飞燎烟45于太清46,合萧光47于上帝。是以神降我福48,人怀我惠49。时罔凶荒50,物无疵疠51。致洪化52于仁寿,岂不由肃敬于大祭53?客有旅游函关,钦兹至道54。观祀事于国典55,仰明灵56于有昊57。敢陈舆颂58,式播元造59。颂曰:日南至兮既望60,祀太一61兮圜丘上,万斯年兮承天贶62。作者简介:萧颖士(717—768),字茂挺,颍州汝阴人,郡望南兰陵。4岁能作文,10岁补太学生。唐开元二十三年,考进士第一。天宝初年补秘书正字。时为裴耀卿、张钧、韦述等名士所器重,名扬天下,从业学生众多,世称“萧夫子”。唐天宝年间,受召任集贤校理。李林甫曾想召见,萧置之不理。他按《春秋》义类编年,写《传》百篇,又作《伐樱桃赋》以刺李林甫。后经史官韦述推荐任史馆待制。因不屈于李林甫而调任河南府参军事。时安禄山得宠,萧颖士托病隐于太室山。禄山反,萧走访几个镇守使,陈述守御之计。永王磷召请他,不应。后客死于汝南。门人共谥“文元先生”。萧高才博学,著有《萧茂挺集》。
字词注释:
1、至日:指冬至、夏至。《易复》:“先王以至日闭关,商旅不行。” 孔颖达疏:“以二至之日闭塞其关也,商旅不行于道路也。” 本赋为冬至。
2、圜丘:古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。后亦用以祭天地。《周礼春官大司乐》:“冬日至,於地上之圜丘奏之。”贾公彦疏:“土之高者曰丘,取自然之丘。圜者,象天圜也。”
3、昊天上帝:昊天上帝是带有至高神之位的天,是华夏历代国家正统祭祀的最高神。昊天上帝称皇天上帝、帝、上帝、老天爷。《通典礼典》:“所谓昊天上帝者,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,远视苍苍即称苍天,人之所尊,莫过于帝,讬之于天,故称上帝。”
4、政教:指政治与教化。《逸周书本典》:“今朕不知明德所则,政教所行。”
5、郊祀: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,南郊祭天,北郊祭地。郊谓大祀,祀为群祀。《汉书郊祀志下》:“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,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……祭天於南郊,就阳之义也;瘞地於北郊,即阴之象也。”
6、典训:《尚书》中《尧典》、《伊训》等篇的并称。指经典或《尚书》。《后汉书桓荣传》:“庄以童蒙,学道九载,而典训不明,无所晓识。夫五经广大,圣言幽远,非天下之至精,岂能与於此!”
7、周旋:亦作周还,运转。《国语越语下》:“必顺天道,周旋无究。”
8、致斋:即行斋戒之礼。《旧唐书》:“若天子亲祠,则于正殿行致斋之礼。”
9、有司:官吏,古代设官分职,各有专司,故称。《书大禹谟》:“好生之德,洽于民心,兹用不犯于有司。“
10、肃肃:恭敬貌。《诗大雅思齐》:“雝雝在宫,肃肃在庙。”毛传:“肃肃,敬也。”
11、儆戒:警戒,戒备,戒惧。《书大禹谟》:“儆戒无虞,罔失法度,罔游于逸,罔淫于乐。”
12、执事:有职守之人,官员。《书盘庚下》:“呜呼!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,尚有隐哉。”孔颖达疏:“其百执事谓大夫以下,诸有职事之官皆是也。”
13、乾乾:敬慎貌。张衡《东都赋》:“勤屡省,懋乾乾。”薛综注:“乾乾,敬也。”
14、庄栗:庄重,庄严。《书舜典》:“直而温,宽而栗。”孔传:“宽弘而能庄栗。”
15、骍犊:赤色的牛犊。古代祭祀所用。《礼记祭法》:“燔柴于泰坛祭天也,瘞埋于泰圻祭地也,用騂犊。”《郊特牲》:“郊之用犊,贵诚也;牲用骍,尚赤也。”
16、元酒:即玄酒。古代祭祀时当酒用的水。汉桓谭 《新论》:“元酒不如仓吾之醇。”
17、明质:明信,诚信。《国语鲁语上》:“及前哲令德之人,所以为明质也。”韦昭注:“质,信也。”
18、主日:谓以太阳为诸神之主。《礼记郊特牲》:“郊之祭也,迎长日之至也。大报天而主日也。”郑玄注:“大,犹偏也,天之神,日为尊。” 孔颖达疏:“而天之诸神唯日为尊,故此祭者日为诸神之主,故云主日也。”
19、玉辂:古代帝王所乘之车,以玉为饰。《淮南子俶真训》:“目观玉辂琬象之状,耳听白雪清角之声,不能以乱其神。”高诱注:“玉辂,王者所乘,有琬琰象牙之饰。”
20、苍虬:青色的龙。三国魏曹植《九咏》:“驷苍虬兮翼毂,驾陵鱼兮骖鲸。”
21、搢珽:犹缙笏。《礼记玉藻》:“天子搢珽,方正於天下也。”郑玄注:“此亦笏也。谓之珽,珽之言珽然无所屈也。”
22、大裘:古时天子祭天的礼服。《周礼天官司裘》:“司裘掌为大裘,以共王祀天之服。”郑玄注引郑司农云:“大裘,黑羔裘,服以祀天,示质。”
23、九仪:周代对九种命官的授命仪式。《周礼春官大宗伯》:“以九仪之命,正邦国之位。壹命受职,再命受服,三命受位,四命受器,五命赐则,六命赐官,七命赐国,八命作牧,九命作伯。”
24、五等:五个等级。《礼记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。”
25、冠盖: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。冠,礼帽;盖,车盖。《史记魏公子列传》:“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於魏。”
26、国容: 国家的景象。唐李白《古风》:“一百四十年,国容何赫然。”
27、御路:即御道。《晋书五行志中》:“太和末,童谣曰:‘犁牛耕御路,白门种少麦。’”
28、大礼:庄严隆重的典礼。《礼记乐记》:“大乐与天地同和,大礼与天地同节。”
29、郊丘:古天子郊祭天地于圆丘。亦指祭天。《南史何尚之传》:“南郊祠五帝灵威仰之类,圆丘祠天皇大帝、北极大星是也。往代合之郊丘,先儒之巨失。”
30、百役:语出《左传襄公十四年》:“自是以来,晋之百役,与我诸戎相继于时,以从执政。”原指各种战役劳役等,此处指各项准备。
31、司仪辨位:司仪,官名,《周礼秋官》有司仪,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。辨位,谓区别尊卑的地位。《周礼夏官大司马》:“设仪辨位,以等邦国。”郑玄注:“辨,别也。别尊卑之位。”
32、陆离:形容色彩绚丽繁杂。《楚辞九章涉江》:“带长铗之陆离兮,冠切云之崔嵬。”
33、铿訇:通铿鈜,形容声音洪亮。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与夫唱和之隆响动,钟磬之铿鈜有殷。”
34、沸渭:形容声音喧腾嘈杂。唐元稹《春鸠》:“犹知造物意,当春不生蝉。免教争叫噪,沸渭桃花前。”
35、鸾刀:古代名刀。《礼记》:“割刀之用,鸾刀之贵,反本修古,不忘其初也。”《诗经》:“执其鸾刀,以启其毛,取其血筋。”
36、苍璧:《周礼》曰:“以玉作六器,以礼天地四方,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,以青圭礼东方,以赤璋礼南方,以白琥礼西方,以玄璜礼北方。”璧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,凡半径是空半径的三倍的环状玉器称为璧。《尔雅》云:“肉倍好谓之璧,好倍肉谓之瑗,肉好若一谓之环。”邢禹疏:“肉,边也,好,孔也,边大倍于孔者名璧。”
37、贽: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。
38、爵献:犹献酒,敬酒。爵,古饮酒器。语出《周礼考工记梓人》:“梓人为饮器,勺一升,爵一升,觚三升。献以爵,而酬以觚,一献而三酬,则一豆矣。”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,即初献爵、亚献爵、终献爵,合称“三献”。
39、胥悦:都,皆。《诗小雅角弓》:“尔之教矣,民胥效矣。”
40、乐六成:《毛诗传笺通释》:“按《乐记》言《武》乐六成,《左传》言武王作《武》,其六曰‘绥万邦,屡丰年’,以《桓》为《武》之六章,即卒章也。”
41、神祇:天神与地神。《书汤诰》:“尔万方百姓,罹其凶害,弗忍荼毒,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祇。”孔传:“并告无罪称寃诉天地。”
42、血膋:血和脂膏。《诗小雅信南山》:“执其鸾刀,以启其毛,取其血膋。”郑玄笺:“膋,脂膏也。血以告杀,膋以升臭。”
43、玉币:用玉做成的钱币。《周礼天官大宰》:“大朝觐会同赞玉币、玉献、玉几、玉爵。”郑玄注:“玉币,诸侯享币也。”
44、泰坛:古代祭天之坛。在都城南郊。《礼记祭法》:“燔柴于泰坛,祭天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谓积薪於坛上,而取玉及牲,置柴上燔之,使气达於天也。”
45、燎烟:燔燎祭天的烟缕。《东观汉记丁鸿传》:“柴祭之日,白气上升,与燎烟合。”
46、太清:天空。《鹖冠子度万》:“唯圣人能正其音,调其声,故其德上及太清,下及太宁,中及万灵。”陆佃注:“太清,天也。”47、萧光:祭祀时燃艾蒿所生之香气。《礼记祭义》:“燔燎羶芗,见以萧光,以报气也。”郑玄注:“光,犹气也。”
48、降福:语出《诗经有客》:“薄言追之,左右绥之。既有淫威,降福孔夷。”
49、怀惠:谓感念长上的恩惠。《论语里仁》:“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”
50、凶荒:荒灾。《周礼地官遗人》:“县都之委积,以待凶荒。”贾公彦疏:“凶荒,谓年谷不熟。”
51、疵疠:灾害疫病,灾变。《庄子逍遥游》:“其神凝,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。”成玄英疏:“疵癘,疾病也。”
52、洪化:宏大的教化。古时歌颂帝王的套语。汉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洪化惟神,永观厥成。”
53、大祭:古代重大祭祀之称。郑玄注:“大祭,天地;中祭,宗庙;小祭,五祀。”
54、至道:指最好的学说、道德或政治制度。应氏 曰:“至道,即仁也。至道浑而无迹,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。”
55、国典:国家的典章制度。《国语鲁语上》:“夫祀,国之大节也;而节,政之所成也,故慎制祀,以为国典。”
56、明灵:圣明神灵。扬雄:“明灵惟宣,戎有先零。”李周翰注:“圣明神灵,惟我宣帝。”亦指圣明的神灵。
57、有昊:昊天。有,词头。《诗小雅巷伯》:“豺虎不食,投畀有北。有北不受,投畀有昊。”毛传:“昊,昊天也。”
58、舆颂:民众的议论。《隋书炀帝纪上》:“听採舆颂,谋及庶民,故能审政刑之得失。”
59、元造:造化,上天。亦借指天子或朝廷。
60、既望:农历十五日为望,十六日为既望。“既”表示达到的状态。《释名释天》:“望,月满之名也。”
61、太一:《周礼》注:“昊天上帝,又名太一。”
62、天贶:上天的恩赐。三国魏阮籍《通易论》:“昭明其道,以答天贶。”
赋意白话诠释: 政治与教化之肇始,没有比祭祀更重要的了;而最先当祭祀者,没有比昊天上帝最尊贵的。所以以前的君王对此留下典训,后世皇帝奉之而运作。因为这是大事,所以其仪式也是很盛大的。至日之日至,所以表明气至;高丘之圆圆,也象征者天是圆的。于是行斋戒之礼于宫中,合乎乐之韵律。群官吏恭敬而警戒,众执事敬慎又庄严。祭祀而用赤色的牛犊以贵表诚意,酌献而用玄酒以表明诚信。岂但光爱人而尊重祖先啊?也是欲报答上天而以太阳为诸神之主。天子乘坐玉饰之车,驾着青龙,插着方笏,穿着祭天的礼服。率领经九仪而任命的卿士,随从有五个等级的诸侯。旌旗卷者露珠,冠服和车乘飘浮云中。展示国容御道之上,举行隆重的祭奠于圜丘之上。各种准备工作都已完毕,司仪区别尊卑的地位而使各就其位。剑佩纷纭色彩绚丽繁杂,钟鼓响亮而喧腾嘈杂。君明其大义,臣敬其职事。执鸾刀而启牲之毛皮,以苍璧为礼物而祭奠。一献酒而上下皆悦,乐奏六成而天神地神其香并至。然后取血与脂膏,布陈玉币。放置于堆积的柴薪之上,燔柴于泰坛的时候,祭天的烟缕飞向天空,参合着艾蒿燃烧所生之香气上达于上帝。所以神仙为我降福,人们怀思我的恩惠。时无荒灾,物无疫病。以宏大的教化而致于仁寿,难道不是由于大祭之时得肃敬吗?我旅游于函关,钦钦敬此最好的制度。观看国家祭祀的典章制度,敬仰圣明的神灵昊天上帝。冒昧地陈说民众的议论,试图传播于朝廷之中。颂曰:冬至日复逢既望,祭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上,愿万年永承上天之恩贶。
用韵章法句法用典诸技法分析:
萧颖士该赋记载了盛唐之时一次祭天盛典,该赋写得场面宏大,气魄雄张,所描写之仪式庄严而恭谨,充分彰显了泱泱大国之威仪,同时亦展示了作者内心之自豪感。结合“日南至兮既望”一句,并参《旧唐书》之记载知,该赋作于天宝六载冬至日,盖因唐明皇之世,唯有天宝六载,冬至日亦是既望日也。
从声韵而论,该赋以其题目“至日圜丘祀昊天上帝”为韵,四平五仄,因“圜、天”同为先韵,作者连用该韵,故实际相当于“三平五仄”,平仄并不相间排列,作者虽易其次第,然依旧未以平仄相间之方式呈现,盖因当时律赋平仄相间用韵之法度犹未成定法之故也。其用韵字次序为:纸韵“始祀”,先韵“先天旋焉圜”,质韵“律栗质日”,尤韵“虬裘侯浮丘”,寘韵“备位渭事贽至”,霁韵“币际帝惠疠祭”,皓韵“道昊造”,漾韵“望上贶”,共计33韵。该赋用韵亦甚严格。其中开篇句“政教之始,莫重乎郊祀;郊祀之先,莫尊乎昊天”这种似隔句非隔句,第一二分句为一韵,第三四分句为另一韵,然后形成一种类似古偶对的句式,在后世律赋中亦常见,如黄滔之“于时凄凄漠漠,零露蒙作;杳杳冥冥,劲风吹成”便是。“日之至也,所以明气之至;丘之园也,亦以象天之圜。”乃古偶对法。如此两种造句灵活之法甚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借鉴,以增加赋作句式之多变。
从章法而论,此赋之纸韵先韵者为第一段,以“道”而起,乃破题段落,作者以凝练之语一一破尽题中各大要素(至日、圜丘、祀、昊天上帝)之法甚值得领悟。自“于是致斋于宫”至“肃敬于大祭”为第二段,为该赋之主要部分,乃详细地铺写祭祀,其中有叙有论,文采华美而不乏庄严恭谨。自“客有”起至结束为第三段,是为结束段,乃交代创作背景与称颂也。
从句式而论,全篇有“壮紧长漫”四种句式,无严格意义上的隔句,以紧句长句为主体,间用壮句,尾之颂以兮调单行之连韵散句收束。句子整饬,文辞洗炼,出语庄严,描写细腻。全篇共有发引语五个,分别为“于是、天子乃、后乃、是以、客有”,皆随文而用,前四者用于第二大段诸层之间,“于是”乃开篇后之承接,“天子乃”乃点出祭天之主角也,“后乃”起起递进承继之效果,“是以”用于归纳而论。“客有”则是文至渡结而归己。总体看来因发引语之使用,而使全篇连贯很是自然。“致洪化于仁寿,岂不由肃敬于大祭?” 一骈, “岂不”二字加于下句之首,贯通无碍之余,复令句意跌宕,并融合交错对于此骈,由此而可见古贤造句之精妙处也。
该赋从用典故而论,原本无甚生僻之事之辞,奈因“古代君王祭天”之事,距今人已远,早成隔代之故事,因今人于其中之“礼仪”不甚了然,或有个别词语略见不深谙而已,除此别无它。
总之,于今该赋之最大价值与最值得吾侪玩味处,笔者以为:一则堪增“古代君王祭天”之知识,于今人创作祭礼类赋作或有裨益;二则乃本析所举之三个别致之句式也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