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韵词学院十一期词班沉博组第七讲作业帖:
四,第七讲作业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要求对仗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作业
本帖最后由 沉博28~北方狼 于 2021-9-3 10:26 编辑,第七讲作业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人到迟暮尽忧伤 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冬雪覆地夏缘处 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恩怨情仇寄乡音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
《浣溪沙》秋雨夜
文/北方狼
秋雨夜残竹菊衰,
星稀月朗共徘徊。
几多红叶陨零时。
人世处幽凉意景,
天涯曾醉晓霜期,
一篇素札月然晖!
写的秋雨绵绵,一场甚是一场凉,菊花竹叶俱调零,普天金秋是收获时也是令人愁怅的悲悯时,寂寞长夜手捧卷,尽显忧伤话凄凉!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《浣溪沙》秋雨残月香
文/北方狼
秋雨生寒残月香,
斜栏独倚湿衣裳。
桐枝飘舞已成苍。
寂寞天涯心郁怅。
人生近暮尽忧伤。
春光电逝乐安康!
本帖最后由 清雨 于 2021-9-4 11:53 编辑
第七讲作业
沉博组组长~清雨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立秋寒月客归航。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冬寒凉夜吹林庐。)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佳人曲靖独伤訡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《浣溪沙》(清·纳兰性德)
谁念西风独自凉。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立残阳。
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赏析:
开篇“西风”便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。词人明知已是 “独自凉” ,无人念及,却偏要出生,“谁念” 的诘问。仅此起首一句,便已伤人心髓,后人读来不禁与同悲。而 “凉” 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,更是词人的心境。次句乎接,面对萧萧黄叶,又生无限感伤,“伤心人”哪堪重负?纳兰或许只有一闭 “疏窗”,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。“西风”、“黄叶”、“疏窗”、“残阳”、“沉思往事” 的词人,到这里,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出了一个定格镜头,长久地揳入我们的脑海,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。几百年后,我们似乎依然可以看到纳兰孑立的身影,衣袂飘飘,“残阳” 下,陷入无限的哀思。
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。“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”。春日醉酒,酣甜入眠,满是生话的情趣,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。“莫惊” 二字正写出了卢氏不惊扰他的睡眠,对他体贴入微、关爱备至。而这样一位温柔可人的妻子不仅是纳兰生活上的伴侣,更是他文学上的红颜知己。出句写平常生活,对句更进一层。
词人在此借用了“赌书泼茶” 的典故。李清照在《金石录后序》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天赌书的情景,文中说:“余性偶强记,每饭罢,坐归来堂,烹茶,指堆积书史,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,以中否角胜负,为饮茶先后。中,即举杯大笑,至茶倾覆怀中,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!”
这是文学史上的佳话,意趣蛊然。一句“甘心老是乡矣” 便写出他们情投意合、安贫乐道的夫妻生活。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 恋柳烟光缕缕低
文/清雨
恋柳烟光缕缕低,
燕归时晚误花期。
流莺几处乱东西。
春色恼人孤寂寞,
坐愁颜老恨轻离。
一栏风月冷凄迷。
第七讲作业/沉博05~清风明月
一、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,词林正韵。
1、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中秋过后近重阳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。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2、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。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恨天未了野魂孤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3、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风经雨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一生难觅是知音。
二、赏析一首《浣溪沙》
浣溪沙.漠漠轻寒上小楼
宋/秦观
漠漠轻寒上小楼,小阴无赖似穷秋。淡烟流水画屏幽。
自在飞花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愁。宝帘闲挂小银钩。
赏析: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。词人以轻淡白描的手法十分贴地地写出了环境氛围。把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家渗透出来,表情深婉、幽渺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。触景生情,因情生景。
三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,词林正韵,题目自拟。
浣溪沙.中秋夜
秋夜微添衾枕凉,凉风着意送花香。一轮皓月白如霜。
帘外垂杨低倚户,花间弄影过轩窗。今宵何处不芬芳。
沉博11-晴歌 第七讲作业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西风瑟瑟草经霜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 暮云合处乱蛩初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几般感慨尽如今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
苏轼 宋代
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(萧萧 一作:潇潇)
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赏析
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,善于因缘自适。他因诗中有所谓“讥讽朝廷”语,被罗织罪名入狱,“乌台诗案”过后,于公元1080年(元丰三年)二月贬到黄州。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,是一个重大的打击。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,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、自强不息的精神,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。上阕写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,景色自然明丽,雅淡清美;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,即景取喻,表达有关人生感悟,启人心智。全词即景抒慨,写景纯用白描,细致淡雅;抒慨昂扬振拔,富有哲理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鱼玄机
云外九宵第几春,衣衫犹渍去年痕。凭谁长是眼中人。
遍数行来多少恨,徒留影度只今魂。青灯古佛绝风尘。
唐韵词十一第七讲作业
沉博01~阿凉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秋风瑟瑟冷西厢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西风归处夙缘无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思来往事泪沾襟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浣溪沙·谁念西风独自凉
清 .纳兰性德
谁念西风独自凉,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立残阳。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浅析, 全词情景相生。由西风、黄叶,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;继由思念亡妻之情,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;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,产生出无穷的遗憾。景情互相生发,互相映衬,一层紧接一层,虽是平常之景之事,却极其典型,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,故能动人。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
帘卷霜风月似钩,黄花香黯冷清秋。孤灯瘦影剪轻愁。
情系鱼书逐逝水,梦随云雁觅归舟。无端乱绪上西楼。 唐韵词学院十一期词班第七讲作业:
沉博13~白丁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世间清景是微凉 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夕阳白发故人无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缱绻同醉亦同吟 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答:浣溪沙 (宋 苏 轼 )
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缫车。牛衣古柳卖黄瓜。
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,敲门试问野人家。
赏析:本篇写的是作者“谢雨”途中的感受。上片写景,下片抒情。
作者在“谢雨道上”,经过长途跋涉,加之酒意未消,日高人困,不免有些倦意。突然,“籁籁”之声传来耳际,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。这时,他才意识到:这是枣花落在身上。接着,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,越往前走,这响声便越浓,从南,从北,从四面八方传来,不用看也不用问,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。从响声中,作者意识到,他已进入村中了。这时,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,定睛一看,原来是一位披着“牛衣”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,面前摆着一堆黄瓜…农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,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。
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。“酒困路长惟欲睡”是对上片的补充。在结构上,这一句又是倒叙,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,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,路途遥远,人体困乏,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,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。“日高人渴”两句,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,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、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。看来,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,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。读这样的词,会使人感到真实、亲切,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。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,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。由于灾后得雨,旱象解除,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。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答: 浣溪沙.雨中有思
沉博13~白丁
秋雨西风微透寒。满池芦荻不孤单,湖边丝柳弱含烟。
伞溅珠花犹思满,眼伤白发且愁牵。黄花堤上悄无言。 第七讲作业
沉博~致青春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夕阳西下老秋光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 要求对仗)。离人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长存犹忆最情真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
夕阳西下几时回。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,
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赏析:喝着美酒欣赏着新曲可是天气,亭台还是去年的,旧的,感叹时光飞逝,物是人非,几时回,有一种期盼。
花开花落有伤春之意,燕归来有盼春之心。独徘徊,有一种失落,一种对年华易逝的感叹。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~思
文/青春
独自凭栏望远方,横空雁字骄姿昂,
西风瑟瑟惹愁肠。
少小离家春几度,老来多病一身伤。
心中悲叹客他乡。
第七讲作业
班长~知音姐姐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多情自古别离伤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 浮云过后名利无)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双双浅醉泪沾襟)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答:
《浣溪沙》清·纳兰性德
谁念西风独自凉。萧萧黄叶闭疏窗。沉思往事立残阳。
被酒莫惊春睡重,赌书消得泼茶香。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此词情景相生。由西风、黄叶,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爱人之情;继由思念爱妻之情,生出对爱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;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,产生出无穷的遗憾。景情互相生发,互相映衬,一层紧接一层,虽是平常之景之事,却极其典型,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,故能动人。
收起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·秋思
文/知音姐姐
瑟瑟秋风芳草凄,无端又惹佳人悲。沉思往事锁愁眉。
月下花前曾许诺,此生此世永相随。梧桐落叶却别离。 四,第七讲作业
---22风声
1.按要求补齐下面《浣溪沙》中缺少的句子。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(1)《浣溪沙》
独坐孤亭襟袖凉,声声征雁又南翔。( 芦塘苇絮向斜阳)。
举目莫惊梧叶落,倾樽且对菊花黄,何妨醉卧满衣香。
(2)《浣溪沙》
案上惟余种树书,南山归去结茅庐,酒阑不忆旧江湖。
秋水明时春梦尽,( 西风卷处雀声无)。荒园枯菊影疏疏。
(3)《浣溪沙》
浊酒一杯情意深,高山流水唱知音。十年离别喜重临。
经雨经风羁客路,知寒知暖故人心。( 小园执手道如今 )。
2.写一篇《浣溪沙》的赏析(严禁照抄他人赏析)
浣溪沙•和柳亚子先生
毛泽东 〔近现代〕
长夜难明赤县天,百年魔怪舞翩跹,人民五亿不团圆。
一唱雄鸡天下白,万方乐奏有于阗,诗人兴会更无前。
赏析:这首词上下两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,极其鲜明地写出了新旧社会天上人间的反差。上阕写旧中国,下阕写新中国,而上下两阕又互相呼应,作者以旧社会的黑暗反衬新社会的“天下白”,以群魔乱舞反衬各族人民的欢庆歌舞,以旧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衬新社会的民族大团结。这样强烈的对比不能不震撼人心。
3、写一首《浣溪沙》,要求用钦谱正格、词林正韵。
浣溪沙.六一
短袜蓝裙稚气浓,白衫黑裤领巾红,年年六一乐无穷。
绚丽青春曾热血,平凡岁月亦从容,归来依旧是儿童。
页:
[1]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