掬心书院、唐韵书院2025公益诗词班 《词班第5讲作业点评》 词第五讲作业要求:习填一首鹧鸪天,韵部自选。要求用正格,不准用变体。
评审老师们辛苦了
词第五讲点评值班表
1~6点评老师:澄澄
7~12点评老师:行歌
13~18点评老师:璎珞
19~24点评老师:曾经沧海
25~30点评老师:从容哥
31~36点评老师:廖航楼
37~42点评老师:总评慕远
43~47点评老师:总评信马由缰 1~6点评老师:澄澄
1.鹧鸪天•秋日卫东村茶咖闲坐
学员90陈玲
秋染村扉叶半黄,卫东檐下暂相忘。十家暖盏飘轻馥,一晌疏慵卸急忙。
茶润口,咖盈香,慢斟时日入柔肠。风摇竹影添清趣,不羡繁华只享凉。
澄澄老师点评:90号学员陈玲的作品•秋日卫东村茶咖闲坐,是一首写实作品。格律工稳,用韵恰当。
主题鲜明,布局合理,有生活味,有烟火气,尤其是尾句,结得扣题,结得有趣。 开篇,作者深情表述小村秋景,秋染,村扉,叶半黄,选材选景都十分符合时间地点,半黄更是用得生动。 卫东更是直接点出村名,檐下有白描的意味,暂字是付词,表达短时间,相忘的是什么,表述模糊。十家,也存在同样的问题, 晌此处是形容词,描述中午前后的时段属性。十家的家,在此属于名词用法,与晌字对仗不妥。不过,此一联意境很好,唯美,洒脱。 三字句直切主题,写得不错。两个七字句对仗工稳,写得有滋有味。结句很好,高雅。 总体来说,此首鹧鸪天是首不错的作品。建议打74分。
2.2.鹧鸪天•坐岸心思
学员79邹新亮 坐看波流缓向东,霓灯两岸炫楼红。心思半壁上弦月,目力孤星偏影空。 今生事,远听风,守依旧梦与天同。渔舟渐隐烟光里,唯有潮声伴夜浓。
澄澄老师点评:79号学员邹新亮的作品.坐岸心思,是一首浪漫的小令,全篇充满了想象,有梦也有情。
全篇格律工稳,用韵恰当。主题鲜明,布局合理,唯美而浪漫。 这首作品开篇直入主题,点明作者坐在江边看流水向乐而去,霓灯两岸炫楼红,选景很美。表述清楚。接下来的三四句,流水对仗, 唯美凄清。有力的烘托出主题。 三字句,听风,继续唯美,浪漫的风格,留白,给人想象余地。守着旧梦,作者开始转接,点明写的是回忆,是思念。是对旧日美好的怀味, 渔舟渐隐烟光里,那是一种对故土,对往事,对亲情的追思。结句扣回主题,潮声,与岸相符相衬。又有守信守诺之隐喻,提升了作品的高度。 总体来说,此首鹧鸪天是首很不错的作品。建议75分。
3.鹧鸪天•秋叶
学员75梅影 叶落无声恋故枝。西风寂寂抱秋思。一朝孤影知寒意,几处征鸿怯冷时。 云缓缓,梦迟迟。流年惊换物华非。莫言此际多萧索,且待来年见绿肥。 澄澄老师点评:75号梅影学员的作品,工稳,朴实。略有些凄凉意。通篇作品用词平顺,没有出新。稍显直白。 格律工稳。布局合理。 这首作品也是开篇直切主题,叶落无声,加了恋故枝,有欲去还休之意,是一种修辞手法,拟人、夸张? 从后一句分析,应该是夸张。三,四句写得比较出彩。对仗也好。但始终心绪低落惆怅满纸。 三字句,格调依旧,不见转折。流年惊换物华非,还是幽怨之声。莫言此际多萧索,不见秋天丰收的喜悦。且待来年见绿肥。 结句稍有亮点。可怜的秋叶,建议72分。 4.鹧鸪天·怀苏小小 学员32寒玉 油壁香车碾绿尘,西陵桥畔记前身。半湖烟雨藏眉黛,一径桃花映酒痕。 情未改,梦犹温,千年风月属词人。若教魂返钱塘路,仍倚画栏听晚春。 澄澄老师点评:32号学员寒玉的作品,恢谐,有趣,生动,明媚。苏小小的形象在词中呼之欲出。 全首作品,主题鲜明,独特。立意娇俏有趣。讴歌了这位古代的美女,用短暂的生命诠译超越时代的灵魂。 词味浓郁,诗意委婉深情。 布局合理。意境唯美。不足之处,尾句出律一处,仍倚画栏听晚春,画字出律。 小令的前四句,写得极漂亮,层层递进,写出了西陵桥畔的迷人景色,写出苏小小才情与风骨。三字句,似转折,又修递进, 以梦的形式,描绘古美人苏小小诗情,理想和洒脱个性。结句扣题,意犹末尽。苏小小还在那油壁小车中浓烈热情地展示她独特 风骨。建议给74分。 5. 鹧鸪天·寒夜
学员25中国书画
风动枝摇叶漸黄。蝉鸣含恨泣声长。依窗不見灞河柳,扑面频闻秋水凉。 从别后,懒梳妆。几回梦里会君郎。醒来泪洒鸳鸯枕,冰月依然照空房。
澄澄老师点评:25号学员中国书画的作品,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爱情诗词。作者以悲凉的笔调写一位女子思念郎君浓烈的感情。
主题选得精准,有内容,有情感。扣题扣得紧密。悲凉的景色与女子内心炽烈的情感形成一种很好的反差,写出回肠荡气的感觉。 作者选取了风动。枝摇,叶黄,蝉鸣,含恨,泣声长的物象,烘托秋天凄凉的景色。用依窗不见柳,扑面秋水凉的对仗,描绘离别心态和怀念的悲凉, 写得动情。三字句同,有写实,有展示,是一个很好的转接。几回梦里会郎君,这句写得深情。余间袅袅。结句,作者还是用比喻和吟味,使得整首 作品更具感染力。中国书画这首小令,无异是很成功的一首作品,布局合理,格律工稳。建议给75分。
6.鹧鸪天·金秋兰花开
学员81余永平
晨雾萦檐暗香舒,碧丛藏玉缀庭隅。轻拈瓣蕊沾清露,细品茶香伴素株。 风渐软,月初铺,闲将花片夹书橱。秋光不藉芬芳显,一缕幽情沁岁余。
澄澄老师点评:81号学员余永平的作品,选一朵兰花为主题,以小写大,展示了花的美丽,有花相伴日子的美好。写得精致,实在,有生活气息。 整首作品,格律工稳,用韵妥帖。立意鲜活。布局也合理。 细看这首作品,起句:晨雾萦檐暗香舒,写得漂亮,给一个晨雾朦胧的美感。碧丛藏玉缀庭隅,白描手法用得恰当好处,形象,生动。 轻拈瓣蕊沾清露,细品茶香伴素株。 三.四句转接很好,有一种温婉的美。闲将花片夹书橱,递进到对残花收藏,脉络清楚,情感描写丰满。 秋光不藉芬芳显,作者将兰花的品质写得更为幽雅端庄。尾句,结得余音袅袅,情与所咏之物交融。此作品,建议打75分。 7~12点评老师:行歌
7.鹧鸪天•白露
学员85葛志强 玉露泠泠湿绛纱,庭柯疏影落霜华。风传雁字书难托,露缀蒹葭思暗加。 蝉咽尽,月横斜,醉簪黄菊忆陶家。谁怜谢客登山兴,却伴清辉数暮鸦。 行歌老师点评:整体来看,这首词用词精妙,“玉露泠泠湿绛纱,庭柯疏影落霜华”营造出极有意境的画面,让人瞬间感受到白露时节的清冷。上阕“风传雁字书难托,露缀蒹葭思暗加”对仗工整,借大雁、蒹葭传递思念,韵味十足。下阕“醉簪黄菊忆陶家”的用典,也为词作增添了文化内涵。不过,情感表达还可再深入些,让思念之情更易触动人心。综合打分75分。 8.鹧鸪天•晨练 学员08史忠和 破晓疏星带露光,风牵衣袂送微凉。飞身踏破山前影,迈步趟平脚下荒。 蝉未噪,鸟还藏,早餐店里已开张。归来未觉身心倦,饭也香来菜也香。 行歌老师点评:这首词把晨练情景描绘得十分生动,“破晓疏星带露光,风牵衣袂送微凉”开篇就勾勒出清晨的清新凉爽。“飞身踏破山前影,迈步趟平脚下荒”也展现出晨练时的活力。但不足之处在于语言稍显直白,文采方面有提升空间,比如可运用更形象的修辞手法让文字更有感染力。整体打分65分。 9.鹧鸪天•无题 学员02苏景烟 楼外西风落叶黄,楼中冷月入诗行。相思一片谁曾问,寂寞千杯客已伤。 思旧事,忆新乡,渭城古曲断愁肠。何时梦里还相见,对坐横琴共我狂。 行歌老师点评:词中情感真挚,“相思一片谁曾问,寂寞千杯客已伤”直白地道出孤独与相思之苦。“思旧事,忆新乡,渭城古曲断愁肠”借回忆和古曲,进一步加深了愁绪。不过,遣词造句较为普通,缺乏亮眼之处,部分表述也稍显通俗,没能让情感表达更有层次感。综合打分68分。 10.鹧鸪天•回乡 学员06肖正英 一路清寒曲水湄,重寻陈迹雨微霏。草烟萧瑟平芜偃,灯影荒凉晓雾迷。 凫远近,雁低徊,悬知旧友鬓斑归。青葱步屐留痕处,历苦初心终不违。 行歌老师点评:整首词的氛围营造很出色,“一路清寒曲水湄,重寻陈迹雨微霏”开篇就烘托出回乡时清冷又带些忧伤的氛围。“凫远近,雁低徊,悬知旧友鬓斑归”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旧友的想象,抒发了对故乡与旧友的情感。但下阕情感表达稍显分散,没能围绕核心情绪集中发力,削弱了感染力。综合打分72分。 11.鹧鸪天•浮萍 学员66云水无心 本是天涯梦里来,无关车马染尘埃。总将绿意悠悠漾,悄把萍花小小开。 浮镜水,绕莲台。何须徒长几多裁。斜阳明月常怜影,细雨微风偶入怀。 行歌老师点评:这首词的创作角度很新颖,以浮萍自比,“本是天涯梦里来,无关车马染尘埃”写出了浮萍的自在超脱。“总将绿意悠悠漾,悄把萍花小小开”语言清新自然,勾勒出浮萍的灵动。不过,主题深化不足,借浮萍所表达的情感还可更深刻,让词作的内涵更丰富。综合打分75分。 12.鹧鸪天·忆儿时村头捕雀 学员05翀 翠竹摇风掩碧流。儿时嬉戏不知愁。凝神掷石惊飞雀,欢语穿云荡壑丘。 思往事,愧难休。探巢匿卵袖中收。倾巢毁穴何曾顾,惟听枝间百舌啾。 行歌老师点评:词的上阕把儿时捕雀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,“翠竹摇风掩碧流。儿时嬉戏不知愁”充满童趣,“凝神掷石惊飞雀,欢语穿云荡壑丘”更是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欢乐。下阕由回忆转入反思,“思往事,愧难休”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。但部分语句的韵律还需打磨,让读起来更顺口。综合打分68分。 13~18点评老师:璎珞 13.鹧鸪天 学员09萧闲 千里秋霖客舍凉。白头闲倚对残阳。情怀往事牵愁绪,逐梦流年叹鬓霜。 风渐紧,叶初黄。阶前梧影染清霜。休嗟岁月催行色,且对孤灯守夜长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和押韵正确,内容合题。三字句对仗很赞! 情怀(并列词组或者生造的主谓词组)和逐梦(动宾词组)不对仗。其他都好。 14.鹧鸪天•传承 学员30船夫 踏遍春丛觅嫩娇。诗词盛赞早春韶。千枝艳色燃晴日,满谷残黄覆野桥。 融冻土,哺新苗。暗将余力化泥膏。谁言朽叶芳香灭,唤醒东风绿树梢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和押韵正确。三字句对仗工整,但是,融化冻土哺育新苗的力量是春风(其实是温度)。句子写的是春光,题目是传承,词语再好,脱离主题也没意思。 内容和题目不太对称,暗中化朽残为芳香,唤醒东风,是开创新朝代不是传承。罗列十多个景物,中心太多了不必要,典型的獭祭鱼。春字重复。嫩娇艳香,残黄朽叶,泥膏冻土,都感觉类似而疑似重复,又互相矛盾。诗词,盛赞,四个字不适合入诗,诗词句子里不能天天写诗词,第二次见了。暗把词的赞美基调,好像写成了对现实的控诉和抵抗。泥膏,嫩娇,生造词。 第一段,春丛(已经有很多绿色新的枝条)里——找不到嫩娇(可以理解为嫩芽和花朵吗)——第二段,融化冻土(这时候万物应该没发芽)——哺育新苗(还没发芽),时间混乱!诗词的季节,按天然的自然界的季节逻辑,有的家乡风景与众不同,和大众认知不同的特殊的可以标注,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,等等,比如天下菊花花开败了,宁可枝头抱香死,只有某地菊花会落地,等等。 千枝艳色(估计是花开,未知花名)??日(这个日字的意思是同一天,那一天)——满谷(就是很多)残黄(也是未知花名,不懂代表什么季节),含糊矛盾,达不到歌颂春天美景,又比喻美好心情,美好行为的目的。残花,黄花等词语一般不能随便用,有约定俗成的季节,心情,意境。 两段的描写,也都是重复的。所以,词语累赘,时间拖沓重复矛盾,而显得中心思想单薄。 修改意见:精炼词语,减少景物(三到五个景物),从头到尾要有时间线,符合逻辑的故事(可以是一段故事)大纲(时间,地点,人物,视角,情节的开始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尾),符合普通人会自然,季节,词语中的感情寄托的理解。 15鹧鸪天·秋夜忆旧 学员92风信子 残烛摇红影半浮,疏砧敲夜惹清愁。当时共倚西窗月,今日空凝北渚秋。 思往事,泪难收,故园遥隔数重楼。雁声过尽无消息,只把新词叠旧眸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押韵正确,内容合题。第一句有例词的影子。第三句四句的对仗工整,赞!思往事(动宾)和泪难收(主谓)不对仗。雁声不能和过尽搭配。最后一句比喻新奇,但是词怎么叠眼睛上。 请注意统一格式,一段一换行。 16.鹧鸪天·教师节 学员67号无名草 新竹高于旧竹材,全凭老干为扶来。春风化雨恩如海,桃李盈门遍九垓。 三尺桌,写胸怀。呕心沥血育英才。鬓霜无悔灯摇岸,甘做阶梯向上开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押韵正确,内容合题。请注意统一格式,一段一换行。现代诗,才会一小句一行。对仗句子不对仗。恩(名词)和遍(副词)不对仗,三字句完全不对仗。 开头和很多词语,有点民歌或者老干体黑板报打油诗味道——不是批评,多读古典大诗人名作,慢慢改。百度说,当你的文字配不上你高大上的思想,当你的技能配不上你的理想,就是该读书的时候了。 17.鹧鸪天·泛舟湖上 学员73行稳致远 丽日明光映彻湖。亭亭菡萏滴琼珠。轻舟泛棹涟漪荡,碧柳沉波倒影舒。 惊群鹭,戏双凫。莺歌渚畔跃游鱼。凡尘仙境应如此,静待佳人入画图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押韵正确,内容合题。请注意统一格式,一段一换行。涟漪是连绵词,最好对仗的也是连绵词。最后两句都有小瑕疵,仙境加上凡尘,还是算不上仙境,凡尘拉低了层次,仙境可以用一个典故,比如瑶台,瀛洲蓬莱等等。静待佳人不如没有佳人,换换思维,再琢磨一下。 18.鹧鸪天•相约同窗农庄 学员18美好人生 盼得秋丰果熟时,同窗相聚向郊西。千畦玉米摇晴日,万串猕猴缀碧枝。 聊别绪,话儿时,花生蜜薯总牵思。夕阳影里依依别,相约年年莫误期。 璎珞老师点评:格律押韵正确,内容合题。内容里有同窗,题目可以再精简一点。比如相约秋郊,农庄小聚……,窗庄有点挤。题目应该画龙点睛,升华主题。 千畦可能太多了,百度说一小块地一畦(我估计三分、一分地),也有人说五十亩等于一畦。 第三句四句对仗太死板,后边又有花生,蜜薯,建议改为数畦蔬果摇晴日,几串笑歌缀碧枝(可以换词) 五六句对仗不错。牵思可能是指故乡或者旧游之地,牵挂与思念,眼前的景色有点牵强。 19~24点评老师:曾经沧海
19.鹧鸪天·行九里湖畔
学员83琴袖 日照苍山光影长,湖心绿岛雾茫茫。涧头蝉噪声幽远,谷口禽鸣音绕梁。 枝乱颤,叶飘扬。晓风犹醉枕秋凉。琼茅滴翠鱼惊羡,白露沾衣淡淡香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上片写景从远到近;从高到低;有声有色。下片描写从动态到静态,触觉和嗅觉。感觉很丰富。 修辞手法:比如“晓风犹醉枕秋凉”用了拟人手法。“白露沾衣淡淡香”是通感。 情感表达:整首词通过写景,表达了作者对九里湖畔秋日景色的喜爱和闲适的心情,比如“晓风犹醉枕秋凉”中的“醉”字,表现出作者沉浸在美景中的状态;“淡淡香”则透露出一种宁静和愉悦。 语言风格:用词清新自然,比如“光影长”“雾茫茫”“声幽远”“音绕梁”“枝乱颤”“叶飘扬”“滴翠”“沾衣”“淡淡香”,这些词语都很口语化,但又很有画面感。 简言之,这是一首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的佳作,值得细细品味。
20.鹧鸪天·观世 学员61钰杰 野渡横舟载暮烟,芦花深处隐苍颜。潮随蚌月盈虚转,云共盟鸥去住闲。 斟世味,漱清泉,浮沉莫问几重关。且将鹤影分江月,一任沧浪濯旧篇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上片“野渡横舟载暮烟,芦花深处隐苍颜”,“野渡”、“横舟”、“暮烟”、“芦花”都是典型的田园或江景意象,“隐苍颜”暗示主人公隐居或超脱的状态。接下来“潮随蚌月盈虚转,云共盟鸥去住闲”,“潮”和“月”的盈虚变化,“云”和“鸥”的自在,用自然景象喻指世事的变迁,而主人公与鸥盟,表现出闲适的心境。 下片“斟世味,漱清泉”,“斟”和“漱”两个动作,将世味比作酒,清泉比作涤荡心灵的东西,表现出对世俗的反思和超脱。“浮沉莫问几重关”直接点出不关心世事的浮沉,“且将鹤影分江月,一任沧浪濯旧篇”,“鹤影”、“江月”、“沧浪”都是高洁的意象,“濯旧篇”有洗去过往烦恼或世俗痕迹的意思,强化了超脱的主题。 意象的运用,比如“野渡”、“芦花”、“蚌月”、“盟鸥”、“鹤影”、“沧浪”,这些意象都符合隐逸或闲适的主题,营造出宁静、超脱的意境。 情感表达,上片通过写景引出主人公的隐居状态,下片直接抒情,表达对世俗的超脱,不关心浮沉,追求心灵的宁静。 词的结构,上片写景,下片抒情,过渡自然,从“隐苍颜”到“莫问浮沉”再到“濯旧篇”,层层深入,表达出越来越超脱的心境。 解析其“观世”的超脱哲思与艺术魅力。 简言之,这首词是**“自然的诗”与“心灵的歌”的结合**,用传统词牌写出了现代人对“慢生活”“超脱心”的向往。 21.鹧鸪天·参观江西科技馆有感 学员80冷梅 步入厅中喜满腔,新奇万象绽光芒。​智能机械藏精巧,奥秘天文惹兴长。​ 观巧构,探玄黄,心间赞叹韵悠扬。​今朝饱览新科技,笑看神州日月昌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整体而言,是一首情景交融、格调昂扬的佳作。 具体点评如下:开篇点题,情感饱满:“步入厅中喜满腔,新奇万象绽光芒。”首句直抒胸臆,“喜满腔”三字,奠定了全词欢快热烈的基调。次句“新奇万象绽光芒”则概括了科技馆内展品琳琅满目、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象,“绽光芒”一词不仅写出了科技展品本身的视觉效果,也暗示了科技所蕴含的智慧光芒和未来希望,起笔有力,引人入胜。 “智能机械藏精巧,奥秘天文惹兴长。观巧构,探玄黄,心间赞叹韵悠扬。”这几句具体描绘了科技馆内的见闻与体验。上承“新奇万象”,选取了“智能机械”和“奥秘天文”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。“藏精巧”写出了智能机械设计的巧妙与技术的精湛;“惹兴长”则点出了天文奥秘对参观者好奇心的激发和探索欲望的增长。“观巧构,探玄黄”进一步概括了参观过程中的动作与对象——观赏精妙的构造,探索宇宙(玄黄常指天地宇宙)的奥秘。而“心间赞叹韵悠扬”则将外在的观探行为内化为内心的感受,“韵悠扬”三字用得尤为传神,既写出了赞叹之情的绵延不绝,也赋予了这种情感一种诗意的美感。 “今朝饱览新科技,笑看神州日月昌。”尾句由个人的参观体验拓展到对国家发展的宏观展望。“今朝饱览新科技”收束前文,点出此次参观的收获——充分领略了最新的科技成果。“笑看神州日月昌”则笔锋一转,将科技的进步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,“笑看”二字充满了自信与豪迈。
22.鹧鸪天·秋闺盼雁
学号65游 晨雾轻轻随日阑,桂香隐隐绕庭漫。不闻客叩旧门钹,又是寥寥经岁闲。 离别后,泪空弹,闺妆楼上一斜肩。望穿雁影无信件,夜对孤灯影子单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"晨雾轻轻随日阑,桂香隐隐绕庭漫"这两句写景很优美,清晨的雾气随着太阳升起而消散,桂花香气在庭院弥漫,"轻轻"和"隐隐"这两个叠词用得巧妙,增强了意境的朦胧感。 "不闻客叩旧门钹,又是寥寥经岁闲"开始转入抒情。门钹是古代大门上的叩门环,这里暗示女子在等待访客或归人,但只能度过漫长而无聊的岁月。"经岁闲"点出这种等待已经持续了一年又一年。 "离别后,泪空弹,闺妆楼上一斜肩"这个转折很精炼。女子孤独地靠在楼阁上,泪水空流。"斜肩"这个动作描写很传神,生动表现了女子无精打采的慵懒状态。 结尾"望穿雁影无信件,夜对孤灯影子单"深化了主题。古代有鸿雁传书的典故,这里反用其意,说望穿秋水也等不到信件。夜晚孤灯下形单影只的画面尤其感人。 整体来看,这首词语言凝练优美,意境深远。作者通过秋景、院落、孤灯等意象,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闺中女子深切的思念和孤独。结尾的"影子单"与开篇的"晨雾轻轻"形成时间上的呼应,也暗示了这种等待从早到晚、日复一日的循环。 在结构上符合鹧鸪天词牌的双调格式,上下片衔接自然。音韵方面,"阑、漫、闲、弹、肩、单"押平声韵,符合词林正韵要求。特别是"斜肩"这个细节描写,给人印象深刻。 23.鹧鸪天·秋日即景 王莉 雨霁彩虹九月天,小桥流水柳含烟。虽无桃李争春色,茉莉冰姿清雅妍。 飞彩碟,放风鸢,老翁对坐弈棋喧。谁人起舞斜阳里,撩我诗情万万千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这首词描绘了秋日雨后的景色,上阕写自然景物,下阕写人文活动。 结构分上下两片,上片写景下片抒情。 这首词几个亮点值得提:彩虹与茉莉的配色很新颖,"柳含烟"化用古意但自然。下阕"飞彩蝶"三句用动态打破上阕的静谧,最后两句由观舞引发诗情,完成情感升华。不过"放风鸢"与"飞彩蝶"意象稍显重复。 最妙的是结尾处理,"鸿雁只管欲飞南"的直白相比,"撩我诗情万万千"更含蓄隽永。茉莉作为秋花很独特,但"冰姿"形容稍显套路,不如学郁达夫写牵牛花那种"一丝一丝漏日光"的细腻。 24.鹧鸪天·秋荷 学员03静雪 霜染山川萧瑟收,寒塘零落有谁酬。枯茎犹抱清枝立,残叶还擎暮雨休。 风渐紧,露初稠,蓬房垂首忆温柔。平生不解趋炎事,留得孤高伴素秋。 曾经沧海老师点评:上片写"霜染山川萧瑟收,寒塘零落有谁酬。枯茎犹抱清枝立,残叶还擎暮雨休",下片是"风渐紧,露初稠,蓬房垂首忆温柔。平生不解趋炎事,留得孤高伴素秋"。整体是描写秋日残荷的姿态与品格。 这首词最精彩的是"枯茎犹抱清枝立,残叶还擎暮雨休"两句。既写物理形态的挺立,更写精神层面的不屈。与蔡松年词中"翡翠盘高走夜光"的华美不同,此处的"擎"字更有沧桑感。 下片"蓬房垂首忆温柔"的转折很妙。古人常以荷喻人,这里将莲蓬垂首的姿态转化为回忆往昔的意象,与"醉魂应逐凌波梦"异曲同工,但更显内敛。结句"孤高伴素秋"化用"清虚骚雅"的意境,将物性提升到人格高度。 建议提升空间在"寒塘零落"这类直白表述可更含蓄。参考蔡松年词用"暮云秋影蘸潇湘"的曲笔,或可用"寒塘浸月"之类意象替代。不过整体已达较高水准,尤以人格化手法写荷见长,深得"借物传神,使美女与娇花叠映"的真谛。 25~30点评老师:从容哥
25.鹧鸪天·秋日随吟
学员78闲云野鹤 菊放篱边秋意浓。一行人字缀晴空。闲云朵朵皆随意,黄叶翩翩尽逐风。 观落日,听吟蛩。光阴如水去匆匆。会看往事无嗟叹,悲喜原来一梦中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逻辑关系清晰,承句衔接自然流畅。上结对偶工稳。过片对偶转身,承句感慨,下结前半句可以再雕琢一下,以更好的作为铺垫,使后半句更有力量。72。 26.鹧鸪天.无题 学员96戒盈(姜义) 云淡天高雁字长,寒蛩吟罢又秋凉。东篱采采霜华重,南亩纤纤稻穗黄。 烟雾敛,水纹藏。一蓑斗笠旧池塘。此生合是田园客,笑对红尘傲八荒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句内对偶,逻辑关系清晰。承句一样逻辑关系清晰,问题是两句放在一起,意境上略嫌矛盾。上结最好对偶,一样的问题,略嫌矛盾的两种意境组合在一起,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。过片依旧一味描景,承句还是描景,过多描景造成无明确词旨,所以下结仓促的表达词旨,依旧是略嫌矛盾的两种意境的表达凑在一起,到底是要闲逸田园还是笑傲八荒?一首词最好只表达一种情绪,在窄仄的篇幅里把一种情绪表达清楚并引发读者共鸣已属不易,这样矛盾的堆砌在一起,建议在布局谋篇上多下功夫。60。 27.鹧鸪天·思乡 学员52好雨 寂夜无眠望北川,西风瑟瑟又经年。庭前落叶归乡土,云外征鸿赴旧缘。 情未已,孝难全。无端愁绪挂眉边.。梧桐敲碎三更雨,滴落窗前不忍看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与承句也是矛盾的表达,寂和瑟瑟矛盾。或者可以考虑永夜或者长夜。上结对偶工稳,转身自然。过片对偶工稳,这个理由略有些牵强,而且有点推卸责任的嫌疑,这个和中国自古以来主张的“行有不得反求诸己”不符。承句无端两字炼字不到位,或者可以考虑无穷。而且这句或者可以处理的更自然。比如换个韵字端:无穷愁绪到眉端。下结化用自然,余味十足。70。 28.鹧鸪天·秋思 学员33彼<岸> 漠漠轻烟绕重山,西风卷叶叩朱阑。云扶残日孤鸿远,霜浸寒汀群鹭眠。 怜菊瘦,叹衣宽。愁堆眉际不成欢。荻花如雪秋光老,独倚斜阳数客船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格律不够严谨,这里重明显是平。承句意境上与前文矛盾,西风卷叶的天气不会出现漠漠轻烟。上结对偶工稳,而且两句设计的逻辑关系清晰。过片转身自然递进。承句稍嫌道破,不成欢的理由可以再斟酌一下。下结前半句画面感很好,后半句与上结重复,或者可以考虑望断天涯不见船。65。 29.鹧鸪天·秋思 学员11树秀梅香 茶烟袅袅暗香浮,桂花依旧那时秋。寒蛩啼彻三更雨,孤雁惊残一叶舟。 风瑟瑟,思悠悠,故人何处问瀛洲。欲将离绪期弦月,却恐清辉照别愁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逻辑关系清晰,承句衔接自然,上结对偶工稳,但是后半句有点无理,一是逻辑上略牵强,一是稍嫌隔景。过片对偶工稳,但是稍嫌道破,前文已经有袅袅茶烟来暗示思绪缠绵,承句更是与前文脱节,瀛洲乃修仙之所,与离绪何干?下结也有点生拉硬拽,雨夜期待缺月干嘛?这个思路不合理。60。 30.鹧鸪天·采藜 学员10松风 翁媪太行避暑时,常来山里采青藜。连坡烂漫野花绽,百草葱茏老眼迷。 沿曲径,过清溪。摘来灰菜满兜提。斜阳晚照层林染,景色融融时忘归。 从容哥老师点评:这首词开篇嫌平淡,承句一样问题。上结开始代入情绪,对偶工稳,但用词不够雅正。过片对偶工稳,但没有递进效果。承句词意与前文重复,下结句内粘的太紧,要注意留白,后半句嫌道破,而且依旧嫌平淡。词喜跌宕不喜平。想要引人共鸣,要在布局谋篇上多下功夫,即使是讲歪理,也要让读者觉得貌似有一定道理。而且炼字也要追求雅正。60。 31~36点评老师:廖航楼 31.鹧鸪天•秋 学员77张宝荣 片片红叶染暮秋,淡烟缕缕织成愁。两行塞雁叫天碧,一抺残阳照橘洲。 风细细,水悠悠,天涯何处有归舟。明朝摇落黄花尽,微雨轻寒闭小楼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有误,先明词谱标准:作业未界定以龙谱或钦谱为准,或有学员借钦谱首句"中中中中中中平"自辩,但"135不论,246分明"是声律铁则,即便依钦谱亦不可违。首句"片片红叶染暮秋"中,2、4、6位"片""叶""暮"全为仄声,属严重违律,可改作"漫岭枫红染暮秋"以合规范。龙谱格律更严谨,故以下评阅均以龙谱为基准。此外,"叶叫"二字亦存格律偏差,"叫"字可换"镶""凌""驰"等平声字调整。全词押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,用韵规范。 意象与逻辑上,首拍尚有精进空间:"片片红叶染暮秋"中,"红叶"是具象叶片,本身不具"染"的主动性与弥漫感;若以"枫红"立骨,"红"的颜色属性方能与"染暮秋"的意境适配,让秋意铺展更自然。"淡烟缕缕织成愁"的"淡烟"意象稍显突兀——未在前文铺垫其来源(如炊烟、江烟等),使"织愁"的情感附着缺乏依托。歇拍"两行塞雁叫天碧,一抹残阳照橘洲"描摹暮色近晚之景,画面苍凉沉郁,与"愁"情呼应,可算稳当。淡烟若明确为"江烟"(呼应后文"橘洲、归舟")或"炊烟"(暗合"归思"),既能锚定意象来源,又能让"织成愁"的情感更具体——江烟牵出江湖漂泊之愁,炊烟勾连故园之思,与后文"归舟"形成呼应"。 过片"风细细,水悠悠"承续歇拍塞雁、残阳、橘洲的苍茫基调,以轻淡笔触延宕愁绪,继而引出"天涯何处有归舟"的叩问,巧妙点出首拍"愁"的根源在思乡盼归,承转自然,意脉连贯,此为全篇亮色。 结拍"明朝摇落黄花尽,微雨轻寒闭小楼"收束全篇愁绪,却因"黄花"意象铺垫缺失稍显脱节:前文以"红叶""塞雁""残阳"勾勒秋景,"黄花"(即便特指秋菊)未在前文埋入伏笔,突兀出现削弱了意象连贯性。末句"微雨轻寒闭小楼"将惆怅收于孤寂场景,虽合秋愁基调,但因"黄花"造成的意象断层,情感递进稍欠顺滑。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: 漫岭枫红染暮秋,江烟缕缕织成愁。两行塞雁镶天碧,一抺残阳照橘洲。 风细细,水悠悠,天涯何处有归舟。霜侵渚畔黄花后,微雨轻寒闭小楼。 32.鹧鸪天•天池仙景 学员55感恩 遥望天池城近邻,染霖碧岭翠芽淳。透窗暮笛萦幽谷,穿径斜阳透玉樽。 山脉脉,水粼粼。鸟嬉花海问伊人。理应仙景镶天阙,何故遗留在世尘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无误,全词押词林正韵第六部平声韵,声律协调,用韵规范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"天池"所指:词中未提及"长白山"等标志性元素,"城近邻""暮笛""玉樽"等意象更添烟火气,与大众认知中"远离尘嚣的天池胜境"相去甚远,地域指向模糊,让"仙景"的定位缺乏具体依托。 起拍"遥望天池城近邻"存在语意逻辑的滞涩:"遥望天池"本应聚焦天池本体,却突然转向"城近邻",视线从自然胜景拉回人居聚落,转折生硬。若改作"遥望天池如近邻",以"如"字建立"遥望中似在眼前"的观感,既贴合"遥望"的视角,又避免了"天池"与"城"的突兀衔接,语意更通畅。"染霖碧岭翠芽淳"的表述亦有可酌之处:染霖碧岭"意为"山岭被雨水浸染",表述尚可,但"翠芽淳"的搭配存疑——"淳"多形容滋味、品性,用于描摹草木新芽的鲜嫩或色泽,意象适配性不足,易让读者对"翠芽"的特质产生困惑——"淳"多形容滋味醇厚、品性质朴,用于描摹草木"翠芽"的形态或色泽,意象适配性不足,易让读者对"翠芽"的特质产生困惑。 歇拍"透窗暮笛萦幽谷,穿径斜阳透玉樽"是全词偏离主题的核心症结。从视角与情感来看,"透窗暮笛"明确了"笛自内出"的逻辑,暗示词人处于窗内场景,笛声由己及外萦绕幽谷,这种"主动发声"的设定,难免暗含炫耀个人才艺之嫌,与古典诗词中"闻笛感怀"(如"谁家玉笛暗飞声")的被动聆听范式相悖,难以引发读者共鸣。从意象关联来看,后句"穿径斜阳透玉樽"承接窗内视角,"玉樽"应是词人眼前的饮酒器具,但"斜阳穿径"是室外远景,"透玉樽"是室内近景,空间转换缺乏过渡;"斜阳"与"玉樽"仅停留在"光线照射"的表层关联,未形成"光影入樽添雅兴"等深层意境融合,两句一写声、一写色,却因搭配刻意导致意境割裂。更关键的是,这两句以"笛、樽、窗"等人文器物为核心,聚焦"人在室内的闲情",与题目"天池仙景"需凸显的自然空灵之境完全脱节,沦为偏离核心的冗余笔墨,未能为"仙景"描摹提供任何有效支撑。 过片"山脉脉,水粼粼"以叠词勾勒山水情态,画面舒展,承续了"碧岭""天池"的自然景致,算是稳当的过渡。鸟嬉花海问伊人"则突然插入"伊人"意象——"问伊人"的怅惘情愫,与后文"仙景镶天阙"的赞叹、"遗留在世尘"的讶异无逻辑关联;若此处改为"鸟嬉花海绕汀洲"("汀洲"呼应天池水域),则能延续自然景致的描摹,为结拍"仙景"感慨铺垫画面,而"伊人"的加入反而割裂了情感递进。 结拍"理应仙景镶天阙,何故遗留在世尘"以反问收束,点出"景似仙宫却落凡尘"的核心感慨,立意尚可,但因前文多处断层而显得乏力:一是"天池"地域模糊,"仙景"缺乏具体意象支撑;二是歇拍偏离主题,未能铺垫"仙景"的空灵特质;三是"伊人"意象横插,割裂情感递进。若能聚焦"天池及周边自然景致"打磨意象,剔除游离于"仙景"之外的人文冗余元素,"仙景遗尘"的感慨会更具感染力。 33.鹧鸪天•漓江游 学员22烟雨朦朦 翠染漓江春暮柔,轻舟犁浪逐云流。鸢穿碧水裁绡缎,鹭点清波散玉瓯。 寻紫萼,倚朱楼,稚音欢绕古桥头。烟霞醉染罗衫袖,长恋丹青不肯休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无误。全词押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,用韵规范。 鸢[yuān] 起拍点出暮春泛舟于漓江。歇拍貌似写鸟实则写水,以鸟来衬水的质感。句句不离漓江。过片不承上,与上片歇拍断裂(场景从"江面自然"跃至"岸边人文",中间缺少"舟行靠岸""视线转移"的动作或意象过渡,导致读者感知出现"跳跃感")。结拍以"烟霞染袖"的视觉景致,阐述作者对漓江美景的眷恋。 结拍的语法分析: 烟霞醉染罗衫袖,长恋丹青[不肯休]。 主语状谓宾语(兼),状谓宾语,补语。 罗衫袖如果是烟霞醉染的宾语,那可不可以也是长恋丹青的主语,属兼语句呢? 结拍的修辞手法解析 烟霞醉染罗衫袖:拟人与通感 "染"→拟人:动作"染"的发出者是"烟霞"(主语)。"染"本是人类的主动行为(人用染料染织物),此处让"烟霞"成为"染"的主体,相当于赋予烟霞"像人一样主动施加动作"的人格化能力——这是典型的拟人(赋予非人生物以人的行为)。 "醉"→通感+拟人:状态"醉"的感知者是"人"(隐性主体)。它是人为了更生动地描述"自己眼中烟霞的样子",借用"醉时的感知"来强化视觉印象,本质是"视觉→生理心理感知"的跨领域转移。除"通感"外,"醉"也可视为拟人的补充。"烟霞醉染"中,"醉"既可以是词人"视觉→心理感知"的通感(见烟霞如醉态),也可理解为赋予烟霞"沉醉"的情态(拟人),二者并不矛盾,而是叠加强化了景的灵动与情的交融。 "罗衫袖"→借代:以局部代整体(如"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")借代是用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指本体。 "丹青"→隐喻:"丹青"在此处是隐喻的喻体,表面指绘画颜料/绘画,实则暗喻"烟霞所代表的自然美景",或"诗人所珍视的艺术、情感等抽象之美",以具体事物代指抽象意境,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。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: 春沁漓江一镜幽,舟犁雪浪破云柔。鸢穿碧水裁绡缎,鹭点清波散玉瓯。 才泊岸,欲登楼,笑声欢彻古桥头。烟霞醉染罗衫袖,长恋丹青不肯休。 34.鹧鸪天•咏菊 学员93饶水花 ‌金蕊凝霜暗自香,千丝万缕曳秋光。元公高洁题高赋,陶令遗风入锦章。 寒带露,傲凌霜,且将清骨对重阳。花魂不共群芳谢,独向篱边绝艳黄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无误。全词押词林正韵第二部平声韵。 起拍"意脉断裂",物象描摹松散。 起拍"金蕊凝霜暗自香,千丝万缕曳秋光"两句,虽同属咏菊之景,却缺乏内在逻辑关联:前句聚焦"金蕊"的局部特写,以"凝霜""暗香"写其"静态品格";后句转向"千丝万缕"的整体形态,以"曳秋光"写其"动态姿态"。两句既无"由局部到整体"的视角过渡,也无"由静到动"的情态衔接,如同两张孤立的菊景快照,未能形成"形神合一"的初始印象,导致开篇意象松散,未能立起菊的完整形象。 歇拍"引典无根",说服力薄弱 上片歇拍"元公高洁题高赋,陶令遗风入锦章"借元稹、陶渊明的典故赞菊,但其说服力完全依赖"前人评价",而非词作自身的铺垫。因起拍仅停留在"描形"层面,既未暗示菊的"高洁"品格(如未写其抗寒、避俗),也未铺垫其"遗风"底蕴(如未关联"篱边"等标志性场景),导致"引典"与"咏物"脱节——读者仅从起拍的"金蕊曳光",无法理解为何菊能承载"元公高洁""陶令遗风"的文化重量,典故沦为无本之木,显得突兀且空洞。 过片"衔接失效",未能承上启下 过片"寒带露,傲凌霜"是词的关键转折处,却存在三重缺陷:一是衔接断裂,上片刚以典故入文,过片未做过渡便直接跳回物象描摹,"古人赞菊"的文化语境与"菊带露凌霜"的实景之间出现"时空跳跃";二是意象重复,起拍已写"凝霜",过片再写"凌霜",未从"静态凝霜"拓展到"动态抗霜"的品格升华,意境停滞不前;三是表达生硬,"寒带露"语义晦涩("寒"修饰"带露"不够自然),"傲凌霜"中"傲"与"凌"语义累赘,既未精准凸显菊的抗争姿态,也未呼应上片典故的"高洁"内核,彻底丢失了"承上启下"的核心功能。 结拍"升华有力"!可惜前面的铺垫不足 结拍"花魂不共群芳谢,独向篱边绝艳黄"堪称全篇亮点:"不共群芳谢"直抒菊的"孤傲风骨","独向篱边"暗合陶令"采菊东篱"的典故,将菊的"花魂"从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象征,完成了思想上的拔高。但遗憾的是,因前文起拍描形松散、引典无根、过片衔接失效,结拍的"升华"缺少层层递进的情感与逻辑铺垫,如同"凭空拔高",削弱了感染力与说服力。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: 霜蕊凝金漫野香,唯君傲立曳秋光。元公高洁题高赋,陶令遗风入锦章。 何惧露,岂忧霜,自携清骨度重阳。花魂不共群芳谢,独落篱边留艳黄。 35.鹧鸪天•勺子湾帐篷季露营启动 学员56御风 云帆高张映远穹,勺湾花海醉盈瞳。烙锅香漫星辰宴,歌舞欢腾篝火红。 羊汤暖,辣鸡浓,奇珍盆景竞玲珑。诗联剪彩乡村趣,泼墨凉都赋大同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有误(首拍前四不能全平,帆字应仄,过片的汤应仄)。全词押词林正韵第一部平声韵,用韵规范。 勺子湾的相关信息 勺子湾共有三处此词直指贵州六盘水钟山区农旅观光园(新兴景区) ‌勺子湾的地理定位:‌贵州六盘水钟山区‌:大湾镇山根脚村新建的农旅观光园,以花海景观(格桑花、向日葵)和帐篷季活动为特色。‌‌ ‌旅游活动与开发动态‌ ‌六盘水帐篷季‌:2025年9月13-14日举办烙锅美食主题活动,包含露营、花海摄影、民俗体验等,由六盘水市烙锅美食商会主办。‌‌ 加多宝·烙享凉都·帐篷季|勺子湾9月13日-14日周末狂欢|活动流程 天眼新闻2025-09-1115:51 [活动时间]9月13日-9月14日(周末两天一夜) [活动地点] 导航钟山区阿箐底农旅观光基地 公交车出行:可在康乐路市气象局对面乘坐去"大湾镇"方向公交车 [适合人群] 户外爱好/资深玩家/亲子家庭/情侣好友 [躺平式露营:懒人福音] 活动要求:自带帐篷及天幕桌椅板凳等。 主办方提供:音乐,篝火晚会,文艺演出,露营跳蚤市场; 三餐--早餐千人羊肉粉,中餐千人茨冲鸡火锅,晚餐千人烙锅美食宴会。 活动流程 [野趣体验MAX:解锁N种玩法] 一、9月13号下午2点-4点签到花海打卡美拍 二、18点帐篷露营启动仪式 [舌尖上的荒野:烙锅+野炊盛宴] 三、18:30会飞的烙锅——千人烙锅美食宴会 四、20:00文艺演出及篝火晚会 [野趣体验MAX:解锁N种吃法] 五、9月14号早餐千人羊汤锅羊肉粉,勺子湾农旅观光园旁边二唐赶场,助力乡村振兴。 [舌尖上的荒野:茨冲鸡火锅+野炊盛宴] 六、中餐12点千人茨冲鸡火锅,10人一组团结协作,自己动手炒茨冲鸡火锅,展示厨艺。 七、下午两点活动结束,自行返程 起拍两句在意脉衔接上有断裂。歇拍与起拍同样的"意脉衔接断裂"问题,但问题发生在拍与拍之间的衔接上。过片虽然直达了承上的作用,但自身的两句意脉断裂。结拍的立意与主题方向正确,问题出在"前文铺垫缺失"而非自身表达。开始对这个时间线我有一点疑问,起拍昼景,歇拍夜景、过片按活动内容应该早餐是羊汤中餐12点是千人茨冲鸡火锅吧?下午两点活动圆满结束。结合相关信息得知首日2点-4点签到花海打卡美拍,18点帐篷露营启动仪式,18:30会飞的烙锅——千人烙锅美食宴会,20:00文艺演出及篝火晚会。次日早餐千人羊汤锅羊肉粉,勺子湾农旅观光园旁边二唐赶场,助力乡村振兴。中餐12点千人茨冲鸡火锅,10人一组团结协作,自己动手炒茨冲鸡火锅,展示厨艺。下午两点活动结束,自行返程。 结拍的剪彩仪式18点开始,那诗联泼墨等即兴活动也应随即进行。 起拍两句在意脉衔接上有断裂。 云帆虽点明勺子湾"湾"的特色,但对于主题的陆地活动来说,在意象选取要服务于主题来说,与后文的花海一水一陆两都不在同一区域,有待商榷。 歇拍与起拍存在同样的"意脉衔接断裂"问题,但问题发生在拍与拍之间 起拍在介绍了地理位置环境后,花海醉盈瞳明显是昼景,但星辰宴篝火红却明确夜晚。 一下子从起拍的昼景直接就到了歇拍的夜景,原因在于两拍之间尤其是起拍没有铺垫的伏笔。可双向或单向调整。再说歇拍自身的对仗不工也是个大问题: 原句:烙锅香漫星辰宴,歌舞欢腾篝火红。 词性:动名名动名名名,名名形动名名形 结构:定中主谓并列,并列状中定中 大结构:前四主谓后三定中,前四主谓后三主谓 节奏: 意步:313(21),223(21) 音步:223(21),223(21) 从词性到节奏都有偏差。 过片虽然直达了承上的作用,但自身意脉断裂。 辣鸡浓,辣味用浓表示就不合理,用辛虽平仄不符但在意义上还差不多,这明显是凑韵。 过片的"羊汤暖,辣鸡浓"承上片歇拍首句的"烙锅香",紧扣"露营美食"的烟火气。 但"奇珍盆景竞玲珑"却突然跳转"静态雅致"的观赏性意象。"奇珍盆景竞玲珑"的核心是"盆景"——这一意象自带"精致、静态、偏室内/庭院"的属性,与"露营"的"户外、热闹、烟火气"场景格格不入: 从场景关联看:露营活动中,"盆景"并非常规元素,既非"美食延续",也非"歌舞、篝火"的配套活动,读者难以理解"喝羊汤、吃辣鸡"的热闹场景中,为何会突然出现"赏盆景"的雅致行为; 从情感基调看:"暖""浓"传递的是"温暖、热烈"的体感与氛围,"玲珑"传递的是"精巧、安静"的审美,二者情感基调冲突,前句的"热"与后句的"静"无过渡,意脉被强行切断。 过片作为"上片(活动)→下片(文化)"的过渡,本应承担"从具体生活场景到文化内涵"的桥梁作用,但"盆景"的插入让这一过渡彻底失效: 原本的逻辑应是:上片"烙锅、歌舞"(热闹活动)→过片"羊汤、辣鸡"(生活细节)→下片"诗联、泼墨"(文化升华),形成"活动→生活→文化"的自然递进; 但"奇珍盆景竞玲珑"的插入,让链条变成:"羊汤、辣鸡"(生活)→"盆景"(突兀审美)→"诗联、泼墨"(文化),中间多了一个无关的"盆景"环节,导致"生活"与"文化"的衔接失去依托——"盆景"既不指向"生活"(非露营必备),也不指向"文化"(与"诗联、泼墨"无关联),反而成为逻辑断点,让下片的文化升华显得生硬。 过片的意脉断裂,本质是"意象选择脱离场景与主题"——"盆景"虽具美感,却与"露营"的核心场景、"烟火气"的情感基调、"生活→文化"的逻辑链条均无关联。优化时只需紧扣"露营生活"或"乡村文化"任一核心,选择与前后文属性匹配的意象,即可让过片既"承上"(衔接美食),又"启下"(铺垫下片),彻底解决意脉断裂问题。 结拍的立意与主题方向正确,问题出在"前文铺垫缺失"而非自身表达——它需要前文提供"从生活到文化"的过渡桥梁(如过片的"农谣""乡音"),才能让"诗联""泼墨"的文化升华显得顺理成章。若无法调整前文,仅微调结拍,则需通过"加入露营细节""缩小地域范围"等方式,让其更贴近上片的生活气息,减少"宏大感"与"烟火气"的割裂感。 因未能联系上作者进行有效沟通,只能结合手头所查的相关资料信息重新归纳的时间线:首日午后(风篷、花海)→首日夜晚(烙锅、彝舞、篝火、溪灯诗联剪彩、泼墨)→次日白天(羊肉粉、辣鸡午后结束),这样时空安排就过片就成了虚笔。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: 遥望风帆接远穹,近观花海醉盈瞳。烙锅香漫迎星寂,彝舞欢摧助火红。 羊肉软,豆汤浓,溪灯照影现玲珑。诗联剪彩乡村趣,泼墨凉都赋大同。 36.鹧鸪天•秋思 学员12诗韵含芳 塞外霜风日渐遒,枯黄千里接云头。寒杨摇落残阳里,归雁声嘶古绣楼。 情脉脉,思悠悠,故园遥望意难休。一宵冷雨敲窗牖,半盏清愁伴客忧。 廖航楼老师点评:格律无误。全词押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平声韵,用韵规范。 塞外霜风日渐遒,枯黄千里接云头。 塞外刺骨的秋风一天比一天猛烈寒冷,枯草黄叶绵延千里在天涯尽头渐渐与白云融为一体。之所以不将这个黄解作黄沙(塞北多风沙嘛,如果接千里黄沙更能体现塞北的风沙天气)主要是缘于歇拍"寒杨摇落"的描写兼"黄"前边的"枯"字(指向明确。直指植物"霜风摧枯黄"意脉连贯)。 开篇即以宏大的笔触勾勒塞外秋景,奠定全词萧瑟沉郁的底色,其精妙处在于意象选择与炼字的高度契合。 "霜风"点明时令,"遒"字精准刻画秋风由凉转烈的递进感,尽显秋气之盛;"枯黄千里"以视觉绵延感勾勒塞外旷野的萧瑟,"接云头"则将视野拉至天际,既呼应"塞外"的辽阔,又以天地间的苍茫反衬人的渺小与孤独。"黄"字若解作"黄沙",虽合塞北地貌,却失却植物枯落的细腻意脉——"枯黄"直指草木经霜后的衰败,与"寒杨摇落"共同构成"霜风摧枯"的完整逻辑,将自然秋景与游子漂泊的凋零感隐性勾连,更显含蓄深沉。天地间的枯黄蔓延,恰如乡愁的无边无际,以景喻情不着痕迹。 寒杨摇落残阳里,归雁声嘶古绣楼。 秋寒中的杨树树叶在秋风的摧残下纷纷凋落在落日的余晖里,古绣楼在南迁雁群凄唳的离乡声中孤立。 镜头从旷野收至近景, "寒杨摇落"是视觉上的动态萧瑟,"残阳"为画面晕染暖色却更显凄清("以乐景衬哀情");"归雁声嘶"是听觉上的凄切,"古绣楼"则暗含闺中思念或故园记忆的符号性意象。雁有"归"意,人却漂泊,雁声"嘶"厉,更添愁绪,动静结合间,塞外的孤寂与游子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。 《鹧鸪天》这个词牌的歇拍按词谱要求必须对仗,词的对仗虽非对联或律诗般严谨,纵然有宽对一说,但该作此处对仗不工: 结构不对应:摇落并列声嘶主谓, 节律不对拍:残阳/里(21)古/绣楼(12)此处可从宽处理不动,直接视为整体。 意步:寒杨/摇落/残阳里,归雁声/嘶/古绣楼。 成分:主/谓/补,主/谓/补。 "归雁"与"寒"皆作定语,分别修饰中心语"声"与"杨"。 摇落是并列结构而非状中结构。 "摇"侧重"晃动、震颤"的动态过程(如秋风中树叶的摆动),"落"侧重"下坠、凋零"的最终结果(如摆动后树叶飘落)。二者虽有逻辑上的先后(先摇后落),但在语法结构上是平等的动作叠加——并非"以"摇"的方式去"落"",而是"既摇且落",共同描述植物(如杨、柳、菊等)在外力(风、霜)作用下的完整状态。 这种"过程+结果"的并列,在古汉语中极为常见,类似"离别"(先"离"后"别",并列动作)、"倾覆"(先"倾"后"覆",并列状态)。 "摇落"在"寒杨摇落残阳里"一句中,确为并列结构:"摇"(寒杨在风中晃动)与"落"(杨叶在晃动中凋零)是寒杨在秋霜中的两个连贯动作,二者平等独立、互为补充,共同勾勒出秋日树木的萧瑟状态,而非"摇"修饰"落"的偏正关系。这种用法既符合古汉语语法习惯,也贴合古典诗词"以意象叠加造境"的创作特点。 如果从语法功能看,若"摇落"是偏正结构(状中),则"摇"需变为副词性(如"摇摇地落")或形容词词性(疾),但古汉语中"摇"只有动词副词性和形容词词性,没有副词词性。 "摇"在古汉语中有形容词词性,只作"疾"讲,但不能修饰"落","摇"的形容词义与"落"无搭配可能。古汉语中"摇"作形容词时,仅表"迅疾、急促"(如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项王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及败,谓其骑曰:"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"乃令骑皆下马步行,持短兵接战。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项王身亦被十余创。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"若非吾故人乎?"马童面之,指王翳曰:"此项王也。"项王乃曰:"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"乃自刎而死。此处无"摇"作形容词例,另如《诗经・郑风・大叔于田》"驷铁孔阜,六辔在手。公之媚子,从公于狩。奉时辰牡,辰牡孔硕。公曰左之,舍拔则获。抑磬控忌,抑纵送忌。"亦无。较为典型的是《楚辞・九章・涉江》"船容与而不进兮,淹回水而凝滞"中"容与"表缓慢,与"摇"的"疾"义相对)。但即便"摇"有"迅疾"义,也无法修饰"落"——"迅疾地落"在古汉语中会直接用"骤落""急落"等,而非"摇落","摇"的形容词义与"落"不存在搭配习惯。 "摇"修饰"落"缺乏语法依据 古汉语中动词作状语(表方式)时,常需加"而"连接(如"免冠徒跣,以头抢地尔"),或直接用副词(如"力斩之")。"摇落"二字连用,无任何语法标志表明"摇"是修饰"落"的状语;且"摇"本身是典型的动词(表"晃动"),在无语境限定的情况下,优先理解为动词性并列,而非形容词作状语。 情脉脉,思悠悠,故园遥望意难休。 望而不语,完全是一幅忧思家乡的样子。遥望故乡思念之情翻涌难止。过片充分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,如同足球场上的后腰,既有防守的位置本能还有拦截转换发动进攻的作用。 一宵冷雨敲窗牖,半盏清愁伴客忧。 一夜的秋雨敲窗,人在室内借品茶来消遣他乡为客的惆怅之情。这场秋雨是入夜后的故与上片歇拍的残阳并无不合理的矛盾断裂。属全篇收束升华之句。 全篇情感以"遥望"始,以"独对"终:上阕"归雁"触发遥望之念,过片"遥望"直抒思念之情,结句"冷雨伴清愁"则写遥望无果后的暗夜独眠。从"看秋景"到"想故园",再到"听雨愁",游子的情感从"触景生情"到"直抒胸臆",最终归于"以境结情",形成完整的乡愁闭环。"半盏清愁"看似清淡,实则承载了"千里故园"的重量;"一宵冷雨"虽只写一夜,却暗含无数个客居他乡的寒夜,让个人的乡愁升华为所有漂泊者的共同共鸣。 试改如下希望抛砖引玉: 塞外霜风日渐遒,枯芜千里接云头。颓杨纷坠残阳下,归雁哀啼烽火楼。 人黯黯,野幽幽,故居难返憾何休。连宵苦雨敲寒牖,半盏清愁品客忧。
37~42点评老师:总评慕远
37.鹧鸪天·闲居吟
学员91丹顶鹤 黄卷青灯静清幽,柔翰轻落墨香攸。盛衰绿植应天令,宠辱偕忘付笑休。 云舒卷,雨声稠。纷繁闲事勿殷忧。琼浆玉茗醇醲爽,腹纳诗词怡旷悠。 慕远老师简评:这首词以“闲居”为题,营造了清幽淡泊的意境,语言比较雅致,整体氛围统一,这是其优点。但缺点较为明显:一是意象堆砌,如“琼浆玉茗”“腹纳诗词”等句罗列辞藻,缺乏虚实相生的韵味;二是对《鹧鸪天》这个词牌的对仗要求还不太明了,上片三四句,下片三字句,需要对仗的;三是语言稍显生硬,“攸”“醇醲爽”等词凑韵痕迹重,欠自然流畅。 38.鹧鸪天·小院换新颜 学员42无言 棘蔓纠缠土颓囤,行游足踏四无门。闲翁合力朱锄举,仄径连通芳甸村。 从此后,近乡邻。纵横进退度晨昏。赏心悦目欢声起,遥想梅兰香透云。 慕远老师简评:这首词以小院焕新为题材,语言质朴,生活气息较浓。但是,下片过于直白,如“纵横进退度晨昏”近乎口语,缺乏词境韵味;结尾“遥想梅兰香透云”突兀,与前文实景脱节,情感升华生硬;全篇用字平实却少锤炼,如“囤”字凑韵,节奏呆板。且对仗句不工。 39.鹧鸪天·高北土楼 学员82无痕之痕 土楼奇崛立云中,夯墙围屋万客崇。四时风雨檐角绕,千载烟霞楹柱融。 承祖德,启儒风,方圆天地道无穷。门前稻浪翻新绿,归燕犹寻旧日栊。 慕远老师简评:整体来看,这首词选题很好,抓住了土楼的几个关键特征:奇特的建筑、悠久的历史、深厚的文化。意象选择也比较到位,云、风雨、烟霞、稻浪、归燕都很有画面感。注意:“客”“角”二字应平。“万客崇”的“崇”字似乎有点凑韵,还有“楹柱融”的“融”字也有点勉强,不太清楚具体想表达什么。最后两句的意境很美,但“旧日栊”的“栊”字有点生僻,可能会影响阅读流畅性。整体来说,文辞方面还可以再锤炼一下,让表达更精准自然。 40.鹧鸪天•盆景红枫 学员28号人参果 数暑连连后羿慌,虬枝枫叶笑斜阳。盆栽天地浮华现,心事虚空因果藏 何事恼,莫情长。神清气正奈彷徨。老桩伏志经年远,秋意阑珊岁月芳。 慕远老师简评:这首词以盆景红枫为吟咏对象,题材新颖,试图通过微小景观探讨天地哲理。但缺点更为突出:首句“后羿慌”用典突兀,与全词意境脱节;“浮华现”“因果藏”等句说理生硬;下片三字句没有对仗。“何事恼”“奈彷徨”情感转接苍白,与上片物象割裂;结尾“岁月芳”等词为押韵而强作旷达,缺乏真情实感。全篇意象与哲理未能水乳交融,语言略显晦涩。 41.鹧鸪天•山楂熟了 学员40菡子 院角秋深缀琳琅,殷红粒粒傲清霜。玲珑透体凝霞彩,璀璨盈眸映晓光。 消积滞,化瘀伤。纤身藏得好医方。筠篮撷满熬糖串,细品酸甜满颊香。 慕远老师简评:这首词咏山楂,语言比较明快,生活气息浓郁。缺点在于:上片“玲珑透体”“璀璨盈眸”意象重复,略显堆砌;下片“纤身藏得好医方”稍显直白,缺乏词韵含蓄之美;结尾“细品酸甜”虽贴近生活,但意境稍平,未能提升全词格调。整体用词上,略显涩滞,不是很流畅。如“筠篮撷满熬糖串”。 42.鹧鸪天•老伴生辰 学员88塔拉 玉树临风映院春,时光老去记情真。正逢生日斜阳醉,家庆松龄一岁新。 从携手,至牵魂。历经风雨伴夫君。轻推轮椅同游景,笑倚轩窗赏月轮。 慕远老师简评:上片写老伴生日的情景,下片回忆经历,情感真挚,尤其是“历经风雨伴夫君”和“轻推轮椅”细节真实,能打动人。语言也比较朴实,生活气息浓。要注意:“玉树临风”通常形容年轻人,这里用来形容老人可能不太合适。接着“斜阳醉”和“松龄”有点冲突,斜阳暗示晚年,而松龄祝寿通常用“松柏常青”,这里搭配可能不够协调。下片“从携手,至牵魂”结构对仗,但“牵魂”有点抽象,和后面的具体行动连接不够紧密。整体意境可以再提升。 43~47点评老师:总评信马由缰
43.鹧鸪天•白马寨寻迹
学员72风姿
剑邑萍踪信步游。残垣颓壁诉春秋。匾悬古训尘灰覆,石井留晖贻燕攸。
杨宅巷,耋翁咻。玄机应宿定坤畴。鳝堂余庆逢源处,风月沧桑哽在喉。
信马由缰老师点评:萍踪是指像浮萍那样漂泊不定的行踪。用在此处显然不恰当。“石井留晖贻燕攸”?此句如何理解。还有“耋翁咻”?这两句似乎都是在凑韵。“应宿”“坤畴”何解?“鳝堂余庆”或可讲,但与“逢源处”连在一起又怎么讲呢?一般都是岁月沧桑,你这“风月沧桑”,我也是一头雾水!
44.鹧鸪天•玉山倾
学员95榴莲
(附注:拙作已完成,唯上阕第三句有两版构思,一求意脉流畅,一求情感张力,难以取舍,恳请老师指点定夺。)
版本一(侧重意境和谐)
秋暖芽岭龙眼新,英丹万叠破苍旻。贪看人间绝色娇,尤痴世外玉山人。
肺爇炭,髓镂纹。密髭朗目夭春尘。诘天何忍收清景?泪蚀菩提颗颗陈。
版本二(侧重情感冲击)
秋暖芽岭龙眼新,英丹万叠破苍旻。竞折人间绝色骄,尤痴世外玉山人。
肺爇炭,髓镂纹。密髭朗目夭春尘。诘天何忍收清景?泪蚀菩提颗颗陈。
信马由缰老师点评:两首都先自检一下格律,出律的字词太多了。
45.鹧鸪天•春忆
学员23禅墨
绿野柔风姹紫妍。朝天辨子乐欢颜。采支花朵乌云戴,照影红裙蝶舞翩。
痴念里,竟流年。几多萦绕梦中延。光阴似水能回否,愿抹从前最美山。
信马由缰老师点评:“辨”应该是“辫”才对。一般上阙三四句,下阙一二句,句式都应该对仗。“竟流年”怎么讲?另外,尾句中“愿抹”一词何解?整首词感觉还是凑的成分多,少自然流畅的东西。
46.鹧鸪天·做个懒神仙
学员58冰凌
老树梧桐栖晚鸦,关山红叶灿如霞。柴门小院逍遥椅,慢火泥炉普洱茶。
观流水,数飞花,一年四季不桑麻。愁云散尽无风雨,做个神仙荡月槎。
信马由缰老师点评:整首意境不错!首句是借物喻己,写自己现状。第二句升华一下,写精神面貌。想法相当不错!但,也有几处可酌。首句意象选取的“梧桐”不好。梧桐作为春夏意象用时,可散香栖凤,表达美好与希望。“一叶知秋”更是秋意之魂。但作栖鸦之用不妥,与后句跳跃性太大,也少了些关联。三四句也有彩,对仗也工。不但画面感强,更有真实生活感!下阙,一二句对仗也工,而且使得上下片过渡自然。惟“愁云”出现不好。因为前面没有伏笔,所以感觉出之突兀,并且与整首词的情感色彩也不融洽。
47.鹧鸪天·中秋
学员89希之
阿母慈祥置月团,笑容温婉望婵娟。舍前烟窦挂圆月,屋后阖家乐更欢。
远别后,忆从前,每逢追月弄新盘。今秋又把冰轮看,且愿相逢在梦湾。
信马由缰老师点评:首先“阖”是入声字,用在此出律了。烟窦是指云雾缭绕的岩洞。上阙四句,就字面意思来说,也讲不通呀?下阙也多是泛泛之词,整首围着“月”字转,显得词穷无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