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含英咀华 于 2020-3-15 22:47 编辑
唐韵八期初词班第五讲作业提交:
雨组16—含英咀华
1、 简述词发展过程的两种途径
词在继续不断发展中,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途径
第一条途径是:创制新调,要求歌词与音乐密切配合。
宋人采用旧调的范围较广,唐人习惯五、六、七言绝句,不注重声拍相合。宋词人则每借旧调而衍其声,并配以参差长短的句子。说明自宋迄唐,词乐在陆续发展中,而且曲与词的配合逐渐发展起来。
第二条途径:是黄庭坚所谓“寓以诗人之句法”,要求“清壮顿挫,能动摇人心”,而把协律放在第二位。逐渐创造了严格的体式,把民间语言典化,使之更加精炼。改变声律与词情并茂的要求。
2、举例写出八字句、九字句、十字句的一个常见句式
八字句:
(1)一字领起:便/山遥水远分吴越——朱敦儒《踏歌》
(2)两字领起:应是/良辰好景虚设——柳永《雨霖铃》
(3)以“三、五”合成:枉教人/梦断瑶台曲——苏轼《贺新郎》
(4)有些八字句虽然由“一、七”或“二、六”组成,但在朗诵时候,亦可不为文理所拘,往往在第四字处略作停顿。
英雄/无觅孙仲谋处(辛弃疾《永遇乐》)。怕/梨花落尽成秋色(姜夔《淡黄柳》),一般也可当做“三、五”合成句去读它。
九字句:
(1)合“三、六”成句:算人生/悲莫悲于轻别——柳永《倾杯乐》
(2)上二下七:唯有/阮郎春尽不回家——温庭筠《思帝乡》
(3)上六下三:寂寞梧桐深院/锁清秋——李煜《相见欢》
(4)上四下五:江阔云低/断雁叫西风——蒋捷《虞美人》
(5)结构灵活的:按照“上二下七”或“上六下三”皆可 :
恰似/一江春水向东流,恰似一江春水/向东流(李煜《虞美人》)
十字句:
(1)以“三、七”组合成句:
君不见/玉环飞燕皆尘土——辛弃疾《摸鱼儿》
(2)“二、八”或“六、四”的句法:
岸边/三三两两浣纱游女
岸边三三两两/浣纱游女”(柳永《夜半乐》)
(2) 一领九的长句:
忍/良时辜负少年等闲度”(柳永《夜半乐》)
读时“忍”字略停顿外,以下九字亦可视同“四、五”的结构。
3、写一首单调《江城子》,注意其中九字句的写法,其他要求与第一讲写作题的要求相同。江城子 春光 (一) 仲春三月好风光,别温床,著武装。提剑携刀,径直向操场 。晨练妪翁健步走,精神抖,吐京腔。 (二) 仲春三月好风光,白云旁,望穹苍。大雁回归,一字列成行。稚子惊呼仰起面,展双臂,拟飞翔。 (三) 仲春三月好风光,柳鹅黄,草新妆。海棠花蕾,意欲吐芬芳。几度探询期绽蕊,观烂漫,嗅清香。 (四) 阳春三月好风光,菜花黄,蒜苗香。经年萱草,破土换新装。羞涩含情静不语,蜂狂舞,蝶徜徉。 (五) 仲春三月好风光,植扶桑,东窗旁。久盼花开,昨夜吐芬芳。橘色霓裳摇妩媚,陋室里,顿生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