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董竹君M 于 2022-7-9 09:22 编辑
【三】空持百千偈,不如吃茶去 【故事源于网络】 那一年,秋天不知怎么的,又闷又热,直是堪比夏天。 知尘一路劳顿,总算在天色暗透的时候来到了观音院。他叩响山门不多时,一位弓腰驼背鸡皮鹤发的老僧人出来开了门,知尘连忙合十行礼道:“小僧知尘,自郊亭县来拜谒从谂禅师,请问可否挂单?” 老僧人向他面上望了望,转身道:“跟我来吧。”知尘心中一喜,跟在老僧人的后面随即进了方丈寮,这方丈寮只是一间破败的小屋,点了一盏灯,有些暗,屋里没有什么装饰,只有几把旧椅子,一尊木雕佛像,板壁上还挂着一对草鞋,屋角放着一张破床,一只腿坏了,用绳缚着些柏枝勉强支撑住了。往上看去,只见座上坐着一位身材矮小、枯瘦面黑的老和尚,也不着褊衫,短褂又破又旧,有几处已经烂得丝丝缕缕,这便是赵州禅师了。旁座却已坐着一位高瘦的僧人,想必也是来参拜方丈的。 老僧人指示知尘坐下,轻唤一声:“和尚。”坐上的老和尚缓缓抬了抬眼皮,扫了二人一眼,指着先头来的僧人问:“曾来过我们观音院吗?”那僧人站起身来,恭敬的答道:“不曾来过。”老和尚道:“哦,吃茶去。”僧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,只得站起身来出门去了。 老和尚又转向知尘,知尘心里一阵激动,虽则看到赵州老和尚这副模样有些失望,但是他毕竟是开悟的禅师,在家中、在路上酝酿已久的那些禅宗公案已经快要脱口而出了,他却只听老和尚问道:“曾来过我们观音院吗?”知尘一愣,这不是刚才问那个和尚的问题吗,这个禅宗公案里可没有啊,便站起身来,恭敬的答道:“小僧幼时曾随家师来此,此番拜谒还请老法师警示……” 老和尚道:“哦,吃茶去。”知尘当下愣住了。一旁的院主却是不解道:“和尚,刚才那个没来过的,让他吃茶去也就罢了,怎么这个来过的也要吃茶?”老和尚唤道:“院主。”院主忙应诺,老和尚道:“你也吃茶去!”院主怔了怔,随即像是放下了什么似的笑了起来,随即领着知尘出了方丈室去往茶寮。 吃过了茶,茶头师兄将知尘与先前来的僧人一并安排到了客房,交代几句便自离去。先前来的僧人却是大不满意,与知尘道:“都说从谂大师是最能接引人开悟的禅师了,不过就他这见了谁都让吃茶去,我看他开没开悟都不好说呢!” 知尘道:“我倒觉得这‘吃茶去’一句虽则简单,却很厉害。在家时师父总教我参悟‘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’。我看,这‘一’莫不就是在这‘吃茶去’一句中呢。” 那僧人听了道:“管他有一物无一物的,我是从京上来的,哪吃得这种苦,明天定要回去。”知尘听了,叹了口气,只不强劝。 第二日,那僧人果真出门去了。知尘却是走到大殿上去见禅师。远远见了禅师在和一个书生谈话,便至大殿后面去听。只听得书生说:“请教法师,佛随顺众生,不夺众生所愿,是这样吗?” 老和尚答是。 书声笑道:“老法师手中拄杖颇有法相,结个法缘,给我可好?”老和尚望了他一眼,道:“君子不夺人所好。” 书生道:“我不是君子。”老和尚道:“老僧也不是佛。” 知尘躲在殿后忍不住笑出了声,虽然他听不懂老和尚打的机锋,却是个最踏实的人。自此他在观音院挂单住下,每日除了诵经、早晚课和出坡,其余时间都是在茶室与茶头师傅一起洗涤茶具,清扫屋尘。渐渐地,他不但积攒了不少公案,也学会了煎点之法和司茶之礼。 一日晨起,知尘早早来到了茶室。那日是观音菩萨圣诞,早晨是要煮茶供佛的。茶头师父袖着双手来到茶室,却不煮茶。 知尘诧异,待要问茶头师父,师父却是先生发问:“你远来观音院为何?” 知尘答道:“求禅法。” 茶头师父问:“禅法在哪里?”知尘一时间迷惑,茶头师父却是自蒲团坐下,闭了双目道:“不懂就去问。” 知尘茫然来到丈室,正碰上赵州和尚打着哈欠走出来,看到知尘,问道:“来做什么?”知尘道:“问禅。” 赵州和尚又问;“你自哪里来?”知尘道:“茶室。” 老和尚便道:“吃茶去。” 知尘于言下开悟,豁然开朗……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鹧鸪天 竹君 其一 点峭鳞苔带雨生,丹崖转处与云平。朅来钟杵招提近,抖落风尘万事轻。 襟便自,杖空青。浮天一望是何曾。山容水态聊相引,遂我行吟已忘情。
其二 睡醒还如睡不醒,何殊茶碗与金经。拈花扫叶心都是,看月听风自也曾。 云在水,水栖瓶。我来松下且推枰。等闲一局浮沉了,会得桑尘即此生。
其三 坐到烟岚淡淡横,斜阳红到半山亭。等同归鸟分茶碗,还向孤云睇眼清。 心畅豁,意澄明。至于襟抱亦崚嶒。人生莫问谁千古,劫尽灰中一例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