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裘都赋 (以“冀南古镇,裘都大营”为韵) 吾河北衡水,枣强大营。虽冀南之小镇,得天下之令名矣!苟非省市县乡,各层领导;亚欧美澳,异国贤英。咸集于斯,满怀所冀。或调研,或会议。或交流,或购置。纷来沓至,扬箕裘之未坠;情愿心甘,助皮草以遐覃。焉有吾侪面朝世界,足立冀南。捧诚信之心颗颗,赖清凉之水坛坛。发展裘皮,终得财经猛跃;继承裘祖,志将责任勇担耶?可见偌大之营,所营之大者,不拘乎裘皮,更在乎裘外。在乎绍吾祖业,加倍之小心;暖彼人心,无私之大爱也。 今皆富矣,可忘本乎?思及冀兖二州之界,獉狉一片之隅。王子比干,肇人间裘业;秦皇嬴政,封天下裘都。而后又千载光阴,几回风雨。始有三宝公,万里橹。出东海,景瓷与苏绣争辉;下西洋,蜀锦与营裘共舞。宁不俯仰乾坤,慨慷今古,由衷叹吾侪之脚下,原不过前辈之肩头!设若贻厥后人,少玲珑之窍;绳其祖武,无黼黻之裘。则岂止拜昭穆于庙祧而愧,训子孙于庭院而羞哉?铭鼎而誓曰:德义是怀,变新惟顺。碧野蓝天,名裘美镇。 注释: 1、本赋乃律赋也,以“冀南古镇,裘都大营”为韵,正文加标点共计400字。 2、所冀:所希望。《贞观政要》:贞观二年,京师旱,蝗虫大起。太宗入苑视禾,见蝗虫,掇数枚而咒曰:“人以谷为命,而汝食之,是害于百姓。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,尔其有灵,但当蚀我心,无害百姓。”将吞之,左右遽谏曰:“恐成疾,不可。”太宗曰:“所冀移灾朕躬,何疾之避?”遂吞之。 3、箕裘未坠:箕裘,《礼记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,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孔颖达疏:“积世善冶之家,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,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,皆令全好,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,补续兽皮,片片相合,以至完全也...善为弓之家,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,故其子弟亦睹其父兄世业,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。”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,继承父兄之业。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。未坠:不辱,犹不失。《论语子张》:“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:仲尼焉学。子贡曰:文武之道,未坠于地,在人。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夫子焉不学,而亦何常师之有。” 4、遐覃:及于远方。南朝梁江淹《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三表》:“伏愿圣渥遐覃,赐以矜宥。霈焉垂仁,穆然惠德。” 5、清凉之水:即清凉江之水。枣强东隔清凉江与景县故城相望,清凉江是大营母亲河。传说王子比干即于清凉江所浮一块毛皮而受启发,从而发明熟皮技艺。 6、裘祖:皮毛从业者奉比干为裘祖,世代供奉。 7、獉狉:谓文化未开的原始景象。清王韬《原道》:“盖獉狉之气倦而思有所归,高识之士以义理服之,遂足以绥靖多方,而群类赖以生长。” 8、王子比干:《史记宋微子世家》记载:比干“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,则曰:“君有过而不以死争,则百姓何辜!”乃直言谏纣。纣怒曰:“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,信有诸乎?”乃遂杀王子比干,刳视其心。比干忠谏被杀之事,为后代忠义之士所称道。一般说来,大凡赋体对古贤直呼其名,则极不礼貌,亦不合行赋之规矩。然对于先秦人物则例外,盖因彼时无后世所谓“为尊者讳”之法也。尽管如此,吾侪做赋必当得取有出处、且合乎礼法之称呼亦必然之事也。 9、三宝公:即郑和,明朝太监,云南人,小名三宝,又作三保。一说本姓马,云南昆阳人。中国明朝航海家、外交家。《明史郑和传》:“郑和,云南人,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。”后世尊称其“三宝公”。今泰国古城犹有三宝公庙。 10、玲珑之窍:传说王子比干有“七窍玲珑心”。于是后世便将玲珑心作为心眼多、智慧多之典。 11、绳其祖武:绳,继续;武,足迹。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。比喻继承祖业。《诗经大雅下武》:“昭兹来许,绳其祖武。” 12、黼黻:泛指礼服上所绣的华美花纹。《晏子春秋谏下十五》:“公衣黼黻之衣,素绣之裳,一衣而王采具焉。” 13、昭穆:古代宗法制度,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,始祖居中,以下祖父递为昭穆,左为昭,右为穆。此处代指祖先。 14、庙祧:泛指祖庙。《周礼春官小宗伯》:“辨庙祧之昭穆。” 15、庭训:《论语季氏》:“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诗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诗,无以言。’鲤退而学诗。他日,又独立,鲤趋而过庭。曰:‘学礼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不学礼,无以立。’鲤退而学礼。”鲤,孔子之子孔鲤。后因称父教为庭训。《抱朴子自叙》:“年十有三,而慈父见背,夙失庭训。” 16、德义是怀句:德义,《国语晋语七》:“公曰:‘何谓德义?’对曰:‘诸侯之为,日在君侧,以其善行,以其恶戒,可谓德义矣。’”韦昭注:“善善为德,恶恶为义。”变新,唐元稹:“雁思欲回宾,风声乍变新。”此处取崇变创新之意。因裘祖文化之实质便是“尚德、明义、崇变、创新”,故有此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