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第七期公益班第一讲作业
学员:20梁春华
一辞赋的来源
1、辞的来源
辞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,远在屈原和《楚辞》之前已经产生。周公辅成王时期的《成王冠辞》,齐湣王时期的《狐援辞》,越王伐吴时期的《离别相去辞》,还有《祈雨辞》《祭辞》《祀田辞》等用于祭祀、祝颂的原始歌谣。此时的辞体还没有定格化,大多为即兴而歌,形式也自由多变。直到屈原的出现,他把诗歌创作和楚国民间的方言结合起来,形成以兮字句为特色,大量运用象征、夸张、想象等浪漫手法的独特的文体,并广为流传,后世把这一文体称之为“楚辞体”。如屈原的《离骚》,宋玉的《九辨》,景差的《大招》等等。
2、赋的来源
赋,原本是“诗经六义”之一,是一种铺陈事物的表现手法。或摹景,或叙事,或抒情。《诗》也可以作为赋的源头之一,东汉班固《两都赋》的序言中写道:“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昔成康没而颂声寝,王泽竭而诗不作。”可见赋与《诗》的渊源。然而早期的赋作品却出现在先秦的诸子散文中,其中荀子《赋篇》,被认为是最早“以赋之名”的作品,即最早把赋作为文体名称。由于荀子所代表的是儒家政治思想,使得《赋篇》具有较强的讽喻特征,这也为后来赋作品中的讽喻传统做了开端,让赋作品能够登上政治的舞台。然而大规模用赋作为篇名的,则是比荀子小十五岁的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宋玉,他也是大诗人屈原的学生,继屈原之后的辞赋家。宋玉所作辞赋甚多,流传作品有《风赋》《笛赋》《高唐赋》《神女赋》《登徒子好色赋》《对楚王问》《大言赋》《小言赋》等。除了以赋命名的作品以外,宋玉创作了《九辨》《招魂(一说作者为屈原)》两篇楚辞,宋玉也是第一位既作辞,又作赋的文学家。因此,宋玉尝试将辞和赋融合在一起,创作了一种文体方式,即辞赋。这在《高唐赋》和《神女赋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散文体,兮字句,四言诗,融合在了一篇之内。
3、辞赋的形式
辞赋的形式有散体,辞体,诗体;辞赋最初来源有:诗、辞、文。辞赋是融合了这三种文学形式的创新体裁,是一门集万象为一体的综合艺术。后期又不断融合骈文、古体诗、散文的特点,形成了骈赋、律赋、诗赋、文赋。
二、辞赋的代表作品有:《离骚》《九歌》
1、《离骚》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,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。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、遭遇、心志为中心。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,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,和坚持理想、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;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、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,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。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、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,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,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,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“骚体”诗歌形式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其主要注本有东汉王逸的《楚辞章句》、南宋朱熹的《楚辞集注》、清代戴震的《屈原赋注》等。
2、《九歌》是战国末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作品。《九歌》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,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,大多是人神恋歌。《九歌》中,共列有作品十一篇《东皇太一》《东君》《云中君》《湘君》《湘夫人》《大司命》《少司命》《河伯》《山鬼》《国殇》《礼魂》。《九歌》中的这些作品,因其风格、性质大体相近,组合而成,结构和安排的次序也都有一定规律,它们应该是经过比较周密考虑而组织起来的一组诗篇。而《九歌》则是古乐之名。
九歌》是屈赋中最美、最富魅力的诗篇,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,这11首组诗以其要眇宜修、刚柔并存的艺术特征熠耀于中国文学史的浩瀚星空。《九歌》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,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,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,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、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“聊以舒吾忧心”“寓情草木,托意男女”“吟咏情性,以风其上”的心旨。
三、摘抄5句自己喜欢的句子
1、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。
出自屈原《离骚》,意思是我长叹一声啊,止不住眼泪流下,哀叹百姓的生活如此艰难
2、皇天无私阿兮;览民德焉错辅;
出自屈原《离骚》意思是 皇天最为公道无私,要观察人们的德行来决定帮助的对象
3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,孰非善而可服
出自屈原《离骚》意思是哪有不义的事可以去干,哪有不善的事应该担当
4、心不同兮媒劳,恩不甚兮轻绝
出自屈原《九歌》之湘君,爱情名句,意思是 两心不相同空劳媒人,相爱不深感情便容易断绝
5、愁人兮奈何,愿若今兮无亏
出自屈原《九歌》之大司命,意思是伤心哀愁又有什么用,但愿像现在康健无损就好
四、收集3个关于宋玉的成语典故
1、一鸣惊人"这一成语,源自《韩非子·难一》所记载的古代典故。它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故事。宋玉才高八斗,却一直鲜为人知。然而,当他一旦展露才华,便如凤凰涅槃般惊艳四座,令人叹为观止。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宋玉的卓越才华,更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启示:那些默默耕耘、厚积薄发之人,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以惊人的表现震撼世界。
2、宋襄之仁‌
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,原指宋襄公对敌人仁慈,后讽刺对敌人仁义而自己吃亏的行为。这些成语不仅展现了宋玉的文学成就,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化与语言表达
3、引商刻羽
源自宋玉的故事,描述的是音乐或言辞的高雅精致,曲高和寡,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。故事中的宋玉,作为楚国的文学家,面对楚襄王的质疑,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的方式进行答辩。他以音乐为例,说明不同层次的乐曲对应不同层次的听众,从而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以及不被人理解的孤高。在宋玉的辩解中,他用“引商刻羽”来形容那首高难度的乐曲,其间的商音和羽音象征着深邃而难以捉摸的艺术境界,而这样的艺术境界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
|
|